[實用新型]電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000791.2 | 申請日: | 2019-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123921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03 |
| 發明(設計)人: | 邵長志;李義兵;劉志強;孫厚朝;米義鵬;吳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K5/20 | 分類號: | H02K5/20;H02K1/32;H02K9/193;H02K5/04;H02K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黃德海 |
| 地址: | 071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機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機,所述電機包括:機殼、轉子組件、轉子支架和進油管。機殼上設置有冷卻水通道和存油槽;轉子組件設置在機殼內;轉子支架設置在機殼內,用于支撐固定轉子組件,轉子支架內設置有儲油槽;進油管與嵌設在轉子支架內的轉軸配合,進油管為階梯形管,進油管上形成有噴油孔,轉軸上形成有與噴油孔連通的轉軸油孔,冷卻油由噴油孔和轉軸油孔噴出后流經轉軸組件后經出油管流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機,采用了水冷和油冷的復合冷卻方式,冷卻效果大大提高。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機。
背景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電機功率密度的提升,電機對散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應用在新能源電機的冷卻方式主要有風冷、水冷、油冷三種,其中屬油冷的效果最好。在現有的新能源汽車電機中,絕大部分都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水冷電機通過機殼形成水道將電機內部的熱量傳到冷卻水。水冷電機對定子電樞的冷卻效果較明顯,但無論采用集中式繞組和分布式繞組,電機轉子鐵芯的發熱量都較大,水冷的方式對轉子的冷卻效果較差一些,磁鋼溫升過高則會導致磁鋼有退磁的風險。普通的油冷結構電機所占空間大,與汽車電機的體積小的要求截然相反。
目前電機油冷的方式主要是針對定子進行冷卻,在機殼內部設計有油路,并在繞組上方增設引流結構,使電機所占空間變大,并且電機結構復雜。或者采用油浴的方式,在電機內部添加冷卻油,使轉子浸到冷卻油中,通過轉子的轉動將油甩到電機上進行冷卻,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冷卻會造成電機氣隙不均勻,且使轉子的受力出現不平衡。另外,現在的油冷電機對轉子的冷卻效果不佳,電機轉子的損耗大,產生的熱量多,容易發生磁鋼退磁,影響電機的使用,降低電機的性能。再者電機采用的冷卻形式較為單一,大多單水冷或者單油冷形式,冷卻效果不盡人意。因此,上述技術存在改進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電機,采用了水冷和油冷的復合冷卻方式,冷卻效果大大提高。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電機包括:機殼、轉子組件、轉子支架和進油管。所述機殼上設置有冷卻水通道和存油槽;所述轉子組件設置在所述機殼內;所述轉子支架設置在所述機殼內,用于支撐固定所述轉子組件,所述轉子支架內設置有儲油槽;所述進油管與嵌設在所述轉子支架內的轉軸配合,所述進油管為階梯形管,所述進油管上形成有噴油孔,所述轉軸上形成有與所述噴油孔連通的轉軸油孔,冷卻油由所述噴油孔和所述轉軸油孔噴出后流經所述轉軸組件后經出油管流出。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進油管為階梯形管,所述階梯形管的徑向尺寸從所述機殼的后端向前端呈遞減趨勢。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轉軸的中心設置有開口向后敞開的進油管配合孔,所述進油管至少部分伸進所述進油管配合孔內,所述進油管包括:從所述機殼的后端向前端依次相連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從所述進油管配合孔中伸出,其中,所述第一段用于安裝油泵油管,所述第二段適于與電機的后端蓋過盈配合,所述第三段、所述第四段和所述第五段伸進所述進油管配合孔內,且所述第三段、所述第四段和所述第五段與所述進油管配合孔間隙配合,所述第五段構造為錐形段。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進油管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所述噴油孔,所述噴油孔包括:從所述進油管的后端向前端沿軸向間隔分布的第一噴油孔、第二噴油孔、第三噴油孔和第四噴油孔,所述第一噴油孔的孔徑d1、所述第二噴油孔的孔徑d2、所述第三噴油孔的孔徑d3和所述第四噴油孔的孔徑d4滿足:d1<d2<d3<d4。
進一步地,所述轉軸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在徑向上貫通所述轉軸的并通過所述進油管配合孔與所述噴油孔連通的所述轉軸油孔,所述轉軸油孔包括:第一轉軸油孔、第二轉軸油孔和第三轉軸油孔,所述第一轉軸油孔的徑向內端與所述第二噴油孔連通、所述第二轉軸油孔的徑向內端與所述第三噴油孔連通,所述第三轉軸油孔的徑向內端與所述第四噴油孔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00079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傳動系統及工程車輛
- 下一篇:電池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