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適用于電動兩輪車的同軸多層多級式智能變速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413166.5 | 申請日: | 2019-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5630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01 |
| 發明(設計)人: | 薛榮生;陳俊杰;張引航;王靖;陳同浩;譚志康;鄧天儀;鄧云帆;梁品權;顏昌權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H37/12 | 分類號: | F16H37/12;F16H57/023;F16D41/064 |
| 代理公司: | 重慶為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張文軍 |
| 地址: | 400715***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適用于 電動 兩輪車 同軸 多層 多級 智能 變速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電動兩輪車的同軸多層多級式智能變速系統,固定軸上由內至外依次轉動套裝有輸入套、高速傳動套、低速傳動套和輸出套,輸入套與高速傳動套之間直接動力連接或者經第一減速機構動力連接,高速傳動套與低速傳動套之間設有第二減速機構和超越離合器,與輸出套之間設有凸輪離合系統,低速傳動套與輸出套連接,輸出套上固定安裝有輪轂,固定軸一端設有用于驅動輸入套轉動的電機;在低速傳動時,凸輪離合系統中斷動力,超越離合器傳遞動力,在高速傳動時,凸輪離合系統傳遞動力,超越離合器中斷動力。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變速系統能夠根據負載自動換擋,且結構緊湊,車輛的操控性和安全性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涉及一種變速機構,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電動兩輪車的同軸多層多級式智能變速系統。
背景技術
變速器是一種用來協調轉速和轉矩的機構,能夠改變輸出軸和輸入軸之間的傳動比,使驅動系統發揮最佳性能。變速器在現代機械中應用極為廣泛,比如摩托車、汽車、航空、輪船等領域。
毫無疑問,隨著變速機構研發的不斷深入,能夠進行自動換擋的自動變速器已成為市場主流。近年來,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在國內市場,對自動變速器的要求也都越來越高,因為自動變速器品質的好壞,對車輛的駕駛感受、車輛性能、能耗經濟性等方面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對于自動變速器的研發,除開市場上較為常見的電控液力自動變速器(AT)、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AMT)、電控機械無級自動變速器(CVT)以外,國內市場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AAT變速器,即一種智能化的自動變速器,諸如公開號為:CN105151216A的一篇國內專利申請,該款自動變速器主要利用凸輪副進行自適應換擋,通過負載反向驅動凸輪,使凸輪發生軸線位移,從而達到換擋的目的。
上述利用凸輪副進行換擋的變速器,其傳動比的改變依然是借助傳統減速機構實現的,即改變各齒輪間的傳動比。但是,對于傳統減速機構與動力源的裝配結合,目前普遍采用并排方式布置,即各個動力傳遞軸之間是非同軸平行安裝的,這樣存在的缺陷是整個變速系統的結構過于龐大,整體受力的平衡性差等。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適用于電動兩輪車的同軸多層多級式智能變速系統,電動兩輪車能夠根據負載自動換擋,并且解決了傳統變速系統結構過于龐大,整體受力平衡性差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適用于電動兩輪車的同軸多層多級式智能變速系統,包括固定軸,其關鍵在于:所述固定軸上由內至外依次轉動套裝有輸入套、高速傳動套、低速傳動套和輸出套,所述輸入套與高速傳動套之間直接動力連接或者經第一減速機構動力連接,所述高速傳動套與低速傳動套之間設有第二減速機構和超越離合器,與輸出套之間設有凸輪離合系統,所述低速傳動套與輸出套連接,輸出套上固定安裝有輪轂,所述固定軸一端設有用于驅動輸入套轉動的電機;在低速傳動時,所述凸輪離合系統中斷動力,超越離合器傳遞動力,在高速傳動時,所述凸輪離合系統傳遞動力,超越離合器中斷動力。
采用上述結構,在電動車低速行駛或者起步時,凸輪離合系統處于分離狀態,超越離合器傳遞動力,其動力傳動過程為:電機驅動輸入套轉動,輸入套直接或者經第一減速機構帶動高速傳動套轉動,高速傳動套經第二減速機構、超越離合器帶動低速傳動套轉動,低速傳動套又帶動輸出套轉動,輸出套則直接帶動輪轂轉動,即電動車進行低速行駛或完成起步;在電動車高速行駛時,凸輪離合系統處于結合狀態,超越離合器中斷動力的傳遞,其動力傳動過程為:電機驅動輸入套轉動,輸入套直接或者經第一減速機構帶動高速傳動套轉動,高速傳動套經凸輪離合系統帶動輸出套轉動,輸出套則直接帶動輪轂轉動,即電動車進行高速行駛。固定軸、輸入套、高速傳動套、低速傳動套、輸出套、超越離合器、凸輪離合系統以及電機采用同軸多層多級式結構布置,使得電動車的變速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緊湊,提升了機械傳動效率,縮減了制造成本,并且電機和減速機構對稱設置在輪轂的左右兩側,使得車輛受力更加均衡,提升了車輛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大學,未經西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41316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