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肉制品嫩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911351344.6 | 申請日: | 2019-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67038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28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素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州恒世食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L13/40 | 分類號: | A23L13/40;A23L13/7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1011 江蘇省徐州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肉制品 嫩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用途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肉制品嫩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屬于食品肉制品加工技術領域。本發(fā)明原料中含有玉米淀粉20?30份、大豆分離蛋白15?20份、酪蛋白酸鈉10?15份、氯化鈣10?15份、復合磷酸鹽10?15份、食鹽10?15份、木瓜蛋白酶3?6份、TG酶3?6份,所述復合磷酸鹽的組成及配比為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1∶2∶3。按照配比將原料混合均勻,即得到所述的肉制品嫩化劑。本發(fā)明原料配比科學,各成分協(xié)調作用,能夠對肉制品進行有效嫩化,使肉類變得嫩滑爽口,且能有效地保持水分,減少肉汁溢出,從而使肉變得柔嫩多汁。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食品添加劑及食品配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肉制品嫩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肉是人們膳食中不可缺少的優(yōu)質蛋白質來源,也是食品工業(yè)的重要原料。人們都希望食用鮮嫩味美的肉制品,但牲畜宰殺后,動物肌肉由于發(fā)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無氧酵解增強,產生的乳酸使肌肉的pH值下降造成肌肉僵硬、韌性增強、可食性降低、咀嚼困難,肉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這就是通常人們抱怨的肉煮不爛的原因。然而,在肉的全部質量特征中,外觀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消費者是否選購,肉的嫩度是肉類最重要的感官品質之一,直接影響到肉制品的口感、營養(yǎng)、消化和風味等,人們都希望食用鮮嫩味美的肉制品。因此,肉的嫩度是消費者最重視的食用品質之一,是一個反映肉類質地的重要質量指標。通過嫩化處理,可以明顯改善一般肉類制品的柔嫩度,肉類的品質變得柔軟、多汁和易于咀嚼,并可縮短肉的烹調時間,改善肉的風味,增加其營養(yǎng)價值。
然而,市售的肉制品嫩化劑在使用過程中嫩化效果差,汁液流失較大,不能滿足消費者對肉制品嫩度的需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肉制品嫩化劑及其制備方法,通過大量科學實驗研究,合理選擇和配比原料,各成分協(xié)調作用,能夠對肉制品進行有效嫩化,使肉類變得嫩滑爽口,且能有效地保持水分,減少肉汁溢出,從而使肉變得柔嫩多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肉制品嫩化劑,原料中含有玉米淀粉、大豆分離蛋白、氯化鈣、復合磷酸鹽、食鹽、木瓜蛋白酶和TG酶,以上各原料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
所述復合磷酸鹽的組成及配比為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1∶2∶3。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肉制品嫩化劑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另一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按照配比將所述的玉米淀粉、大豆分離蛋白、氯化鈣、復合磷酸鹽、食鹽、木瓜蛋白酶和TG酶混合均勻,即得到所述的肉制品嫩化劑。
本發(fā)明肉制品嫩化劑的用途為:先用占肉制品重量10%的溫水將本發(fā)明的嫩化劑溶化,再均勻地注射到肉制品中,靜置15-30min后即可用于烹制。所述肉制品嫩化劑的用量占肉制品的1-3%。
所述肉制品為牛肉、豬肉或雞肉制品。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的肉制品嫩化劑原料配比科學,各成分協(xié)調作用,能夠對肉制品進行有效嫩化,使肉類變得嫩滑爽口,且能有效地保持水分,減少肉汁溢出,從而使肉變得柔嫩多汁。
2.本發(fā)明的肉制品嫩化劑安全、衛(wèi)生、無毒、不產生任何不良風味,可縮短肉的烹調時間,改善肉的風味,增加其營養(yǎng)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肉制品嫩化劑,原料中含有玉米淀粉、大豆分離蛋白、氯化鈣、復合磷酸鹽、食鹽、木瓜蛋白酶和TG酶,以上各原料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州恒世食品有限公司,未經徐州恒世食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35134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