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竹木復合板材的制造方法及其壓合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133065.2 | 申請日: | 2019-1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4305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28 |
| 發明(設計)人: | 曹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州佳川木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7D1/08 | 分類號: | B27D1/08;B27J1/00;B27M1/06;B27M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泰銘睿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42 | 代理人: | 姚健 |
| 地址: | 313009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復合 板材 制造 方法 及其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竹木復合板材的制造方法,涉及竹木板材生產相關技術領域,包括步驟A:備料、步驟B:制竹簾、步驟C:制木片、步驟D:浸膠、步驟E:壓合、步驟F:干燥、步驟G:打磨。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竹木復合板材壓合裝置,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的頂端前側和頂端后側均固定連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頂端固定連接有箱體,所述箱體的頂端內壁固定連接有液壓缸,所述液壓缸的伸縮端固定連接有升降板。本發明按竹木原有的密度,采用浸漬原理、壓和熱固化方式制備的竹木復合板材,產品厚度大、密度適宜、成本低,板胚表面可多樣化,可釘、可鋸、可刨,并且環保,保證了板材的使用質量,是一種適合當前低碳經濟的板材材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竹木板材生產相關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竹木復合板材的制造方法及其壓合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是森林資源缺乏國家,一直以來,我們在建筑上,在家具上以及裝修上都大量的使用木材,尤其在板材板材領域,面對著對木材的需求日益增加,森林資源的過度使用,而木材的長成時間又較長,使得木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竹類植物生長快、產量高,而且年年都可定量取伐,在發展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竹材的用途十分廣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竹子的利用不斷開辟出日新月異的途徑,我國以竹代木工業悄然興起,以竹代木主要是大量生產竹質人造板,代替各類木質板材,竹質人造板材質細密,不易開裂、變形,具有抗壓、抗拉、抗彎等優點,各項性能指標均高于常用木材。
據不完全統計,在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廣東、四川等竹資源豐富的南方各省區,已建立上百家竹質人造板企業,年產量逾5萬m3,相當于每年節約15萬m3木材。目前,竹質人造板在我國已廣泛應用于建筑、包裝、家具、運輸等行業,竹材取材方便,由竹材制成的板材成本較低,性能穩定,不易受潮,但是竹制板材同時也具有不耐用的缺點。
因此,提出一種竹木復合板材的制造方法及其壓合裝置來解決上述問題很有必要。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竹木復合板材的制造方法及其壓合裝置,解決了現有的竹制板材不耐用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竹木復合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備料:根據竹齡選擇成竹,剖開加工成竹長條,再對其進行機械加工制成竹木復合坯板的竹面板和竹底板;
步驟B:制竹簾:將步驟A中的竹材加工成寬度為13~21mm,長度為1600~2400mm,厚度為1.5~1.7mm,自然干燥后送進蒸餾爐內炭化處理,再用棉線將它們連接、編織成竹簾,再對其進行自然干燥;
步驟C:制木片:將經過蒸煮的椴木或楊木切成1.3~2.5mm厚,1000~1200mm長,60~120mm寬的木片,將加工好的木片干燥;
步驟D:浸膠:對步驟B和步驟C中干燥后的竹簾和木片進行浸膠處理,在常溫常壓下用膠黏劑浸漬8~16min,起料淋干,通過雙層網帶干燥機對其進行干燥;
步驟E:壓合:將浸漬、干燥后的竹簾和木片,按順序一層木片一層竹簾進行組胚,將組胚后的板胚放置在壓合裝置內壓合;
步驟F:干燥:將壓合后成件的板胚放入干燥房中固化,烘房溫度為80℃~120℃,干燥時間為24~36h,固化后的板胚放入陳化房進行自然降溫,放置15~25天;
步驟G:打磨:將步驟F中陳化后的板胚,用砂磨機打磨拋光,并對其全表面涂覆防潮耐磨漆,再根據實際需求尺寸進行切割。
可選的,所述步驟A中成竹的竹齡為六年以上的成竹。
可選的,所述步驟D中的膠黏劑采用固體含量為30~40%的酚醛樹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州佳川木業有限公司,未經湖州佳川木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3306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