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高二化螟幼蟲存活率的食料更換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087487.0 | 申請日: | 2019-1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9288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20 |
| 發明(設計)人: | 鐘海英;陳建明;張玨鋒;李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劉元慧 |
| 地址: | 310021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二化螟 幼蟲 存活率 食料 更換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提高二化螟幼蟲存活率的食料更換裝置及方法,包括上下疊放的上支架本體和下支架本體,上支架本體和下支架本體均包括支撐腿、支架盤,支架盤的上表面上焊接設置有中空結構的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的管口設置有蓋體,支架盤上對應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管底位置處設置有管底網篩孔,支架盤下表面對應管底網篩孔的位置處向下延伸有環形凸起,環形凸起上設置有密封蓋。本發明采用茭白作為飼料,更換方法極為高效、簡便、操作簡單、省時、循環利用等優點,獲得很好的更換效果。更換飼料時只需將裝有鮮茭白的上下支架本體疊放即可。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昆蟲飼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二化螟幼蟲存活率的食料更換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二化螟(
目前,國內外均開展該種害蟲抗藥性監測、新型農藥篩選等工作,而這些工作均需大批量、發育進度(蟲態、齡期、個體大小、健康狀況、敏感性等)盡可能一致的二化螟供試幼蟲。要達到這樣的要求,保證藥劑生測結果的準確性,必須進行大規模的人工飼養。在大規模飼養過程時,飼料更換是關鍵環節,該環節影響到二化螟發育進度及存活率。在需要大量試蟲時飼料更換問題尤為嚴重,同時,面臨著因頻繁人工轉移成長中的幼蟲導致的大量人工消耗和幼蟲死亡問題。
有關二化螟的飼料更換涉及七篇文獻:其一,中國水稻科學,2013,27(5):535–538頁,利用半人工飼料大規模簡便化飼養二化螟,胡陽、鄭永利、曹國連、傅強,提到將存活的幼蟲用鑷子轉移到另一個裝有新鮮飼料幼蟲飼養盒內。其二,昆蟲知識,2003,40(5):469–472頁,利用茭白、荸薺及水稻飼養二化螟的技術研究,孟鳳霞、吳孔明、高希武,提到稻苗更換過程為將裝有新、舊稻苗的瓶口對接,對接處和老稻苗瓶底用黑布包裹,在新稻苗下放節能燈,用黑暗和光照使幼蟲自然轉移,以防人工轉移操作過程對幼蟲的機械損傷;茭白更換過程為在舊茭白上添加新鮮茭白使幼蟲自然轉移。其三,應用昆蟲學報,2012,49(6):1535–1540頁,人工飼料、轉Bt 水稻及其親本稻苗飼養下二化螟種群適合度的比較研究,徐艷博、王孟倫、韓蘭芝、陳法軍,提到稻苗更換過程都均為裝有新舊稻苗瓶口對接,瓶口的對接處和老稻苗瓶底上用黑布包裹,用黑暗和光照使幼蟲自然轉移。其四,安徽農業科學,2003,31(2):270–271頁,水稻二化螟的室內飼養方法初探,陸玉榮、蘇建坤、吉春明、劉琴、張春梅、劉懷阿,提到換取飼料時, 可把有蟲的飼養瓶中的稻苗及幼蟲倒入搪瓷盤,翻開稻苗找尋二化螟幼蟲;并用軟毛筆把幼蟲轉移入新飼養瓶。其五,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7):7837–7838頁,二化螟的采集與室內飼養方法,鄭福山、強承魁、董紅霞、沈媛,提到新鮮茭白墊于舊茭白下使二化螟幼蟲自然轉移。其六,寧波農業科技,1999,11–12頁,二化螟的采集與飼養,謝士杰、毛國孟、毛嘉正、胡仁孟,提到將幼蟲從殘稻芽中剝出,轉移入新鮮谷芽瓶。其七,昆蟲學報,1979,22(2):164–168,二化螟飼養方法的研究,尚稚珍、王銀淑、鄒永華,提到將幼蟲從殘稻苗中剝出轉移入新玻璃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未經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874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