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微生物制劑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064518.0 | 申請日: | 2019-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1818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21 |
| 發明(設計)人: | 陳寬;黃雪敏;陳勇;何明軍;何晶晶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清天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3/34;C02F11/00;C02F11/02;C12N1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識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喬浩剛 |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微生物 制劑 消解 河道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消解黑臭河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微生物制劑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微生物制劑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黑臭河道預處理;(2)污水的處理;(3)污泥的處理;(4)污泥處理物的應用。本發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微生物制劑在治理黑臭水體的應用過程中常常存在對氮、磷和有機物等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弱、處理效率低,對黑臭水體的消除作用不明顯等問題。本發明通過微生物制劑的方式處理了黑臭河道的污水和污泥,整個工藝方法較為完善并取得了出色的效果,做到了廢物的合理利用,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消解黑臭河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微生物制劑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
背景技術
黑臭水體主要與水體缺氧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和長期底泥淤積有關。導致黑臭水體發生主要原因有:一)外源有機物、NH3-N不斷消耗水中氧氣。城市水體因外源性有機物(如生活及工農業排放污水、農產品加工殘余物畜、禽糞便等)導致水體環境容量超出收納范圍,厭氧菌在水體中所含溶解氧(DO)持續消耗至下限時發生作用,促使有機物產生氨、NH3、H2S等有臭味、具有揮發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此外難溶于水氣體(CH4、N2、和H2S等)在厭氧環境條件下進入上覆水并攜帶一定量的底泥,致使水體發黑發臭現象出現。二)污染的城市水體中,部分污染物通過沉降或吸附作用不斷進入水體底泥,底泥中污染物和NH3-N在酸性及還原條件下開始釋放,造成底泥內源反復污染。水體中過量的N、P會引起藻類暴發,初期水體氧氣得以補充,一旦過量,耗氧有機物和NH3-N便在死亡后形成,致使季節性水體黑臭現象頻發。三)水體不流動和水溫升高。水體缺少流動性造成局部水體中溶解氧減少,水體中藍綠色藻類迅速繁殖,提高水華暴發風險,致使水質惡化。水溫升高加速了水體中的動植物殘體和有機物微生物及NH3-N的分解,加速溶解氧消耗,增加黑臭程度。
目前黑臭河流修復技術在國內外主要分為生物法、物理、化學三類方法。一)物理方法:疏浚底泥技術、人工曝氣改善水體環境等技術;二)化學方法:采用混凝劑(如鋁鹽)強化絮凝、氧化劑(如H2O2)化學氧化、沉淀劑(如生石灰)化學沉淀等一系列反應,去除水體中污染物(如:溶解有機物);三)生物法:向水體中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制劑,加速水體中污染物降解,增強水體的自凈功能。其中,生物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以微生物制劑治理城市黑臭水體,但是,微生物制劑在治理黑臭水體的應用過程中常常存在對氮、磷和有機物等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弱、處理效率低,對黑臭水體的消除作用不明顯等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微生物制劑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黑臭河道預處理:
將待處理黑臭河道的污水引流至第一處理池進行預處理,過濾其中的浮游雜質;將待處理黑臭河道的污泥吸入至第二處理池進行預處理,除去大顆粒無機雜質;
(2)污水的處理:
將微生物菌種在第一載體上固化培養,得到第一微生物制劑;之后向預處理過的第一處理池均勻地加入第一微生物制劑,并取樣檢測COD、TP、NH4+及TN指標,當出水所有指標檢測值符合一級A出水標準時,過濾,排放至河道;
(3)污泥的處理:
將微生物菌種在第二載體上培養,得到第二固載微生物制劑;向預處理過的第二處理池中加入第二固載微生物制劑,定時取樣檢測COD、NH4+、TN指標;當所有指標檢測值符合農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標準后,加入重金屬處理液,以降低污泥中的重金屬離子含量,之后進行攪拌,過濾出吸附有重金屬的第二固載微生物制劑,得到污泥處理物;
(4)污泥處理物的應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清天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經浙江清天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6451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