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池充電方法、系統、計算機設備及可讀存儲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874958.6 | 申請日: | 2019-09-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1959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6 |
| 發明(設計)人: | 伍世儒;梁志偉;甘毅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L53/00 | 分類號: | B60L53/00;B60L58/12;B60L3/00;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黃華蓮;郝傳鑫 |
| 地址: | 510030 廣東省廣州市越***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池 充電 方法 系統 計算機 設備 可讀 存儲 介質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池充電方法,包括:通過充電開始前管理策略判斷車輛是否滿足充電條件;當車輛滿足充電條件時,檢測電池開路電壓值,并根據電池開路電壓值判斷電池的電壓狀態,電壓狀態包括電量充足電壓狀態、電量偏低電壓狀態及電量過低電壓狀態;當電池處于電量充足電壓狀態時,通過脈沖充電策略對電池進行脈沖充電;當電池處于電量偏低電壓狀態時,通過非電壓過低恒流充電策略對電池進行恒流充電;當電池處于電量過低電壓狀態時,通過電壓過低恒流充電策略對電池進行恒流充電。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電池充電系統、計算機設備及可讀存儲介質。采用本發明,可通過嚴謹的管理策略,極大地減少電池充電時發生意外的概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池充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池充電方法、電池充電系統、計算機設備及可讀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車載智能通信模塊作為應對緊急事故時向外部求助的重要手段,在行車出現事故導致車內供電設備出現故障時,車載智能通信模塊需要切換為通過后備電池進行供電,其中,后備電池一般以鎳氫電池為主。因此,為保證在汽車使用壽命時間內的突發情況出現時,車載智能通信模塊能夠正常切換至后備電池進行供電并發救助信號,對于后備電池的管理策略便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車載鎳氫電池管理策略基本以讀取后備電池電壓的方式來判斷充電的開始與停止。但是,鎳氫電池處于充放電過程中的電壓值與實際電壓值會存在偏差,因此,該方式無法保證后備電池是否充滿電,容易導致發生應急情況時后備電池續航能力不足,無法確保求助信息的成功發送。
相應地,目前還配備有簡單的高溫保護機制以實現充電應急處理,該機制使用外置熱敏電阻的方式判斷環境溫度,當環境溫度過高時則停止進行充電。但是,該方式容易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若外界環境因空調、暖氣等設備造成局部瞬間變熱時,會導致測量溫度與后備電池的實際溫度存在偏差,容易出現誤以為電池處于高溫中而停止充電的情況,從而耽誤后備電池的充電時間;或者出現后備電池的實際溫度已經到達危險溫度,但測量溫度仍處于安全范圍內的情況,使得車載鎳氫電池持續充電,存在損害電池的風險。
因此,需要一種充電管理策略以有效監控車載后備電池狀態以對車載后備電池實施可靠的充放電邏輯,同時避免外界環境對內部后備電池的影響,從而保證車載后備電池時刻處于安全的使用狀態。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電池充電方法、電池充電系統、計算機設備及可讀存儲介質,可減少電池充電時發生意外的概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池充電管理方法,包括:通過充電開始前管理策略判斷車輛是否滿足充電條件;當車輛不滿足充電條件時,結束充電;當車輛滿足充電條件時,檢測電池開路電壓值,并根據所述電池開路電壓值判斷電池的電壓狀態,所述電壓狀態包括電量充足電壓狀態、電量偏低電壓狀態及電量過低電壓狀態;當所述電池處于電量充足電壓狀態時,通過脈沖充電策略對電池進行脈沖充電;當所述電池處于電量偏低電壓狀態時,通過非電壓過低恒流充電策略對電池進行恒流充電;當所述電池處于電量過低電壓狀態時,通過電壓過低恒流充電策略對電池進行恒流充電。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根據電池開路電壓值判斷電池的電壓狀態的步驟包括:將所述電池開路電壓值與預設的高電壓閾值及低電壓閾值進行比對;當所述電池開路電壓值>高電壓閾值時,則所述電池處于電量充足電壓狀態;當所述低電壓閾值≤電池開路電壓值≤高電壓閾值時,則所述電池處于電量偏低電壓狀態;當所述電池開路電壓值<低電壓閾值時,則所述電池處于電量過低電壓狀態。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充電開始前管理策略根據車輛狀態及電池溫度信息判斷車輛是否滿足充電條件;所述脈沖充電策略根據車輛狀態及電池溫度信息對電池進行脈沖充電;所述非電壓過低恒流充電策略根據車輛狀態及電池溫度信息對電池進行恒流充電;所述電壓過低恒流充電策略根據電池溫度信息對電池進行恒流充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87495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