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機械式鉆木取火教學輔助裝置及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736040.5 | 申請日: | 2019-08-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4912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9-11-22 |
| 發明(設計)人: | 陳浩;徐行;陳菲;董洋;朱合法;秦紅玲;張小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峽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9B19/24 | 分類號: | G09B19/24;G09B25/02 |
| 代理公司: | 42103 宜昌市三峽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成鋼<國際申請>=<國際公布>=<進入國 |
| 地址: | 443002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主動軸 從動齒輪 主動齒輪 從動軸 底座 配合 齒輪裝置 成功率 孔洞 嚙合 教學輔助裝置 手柄 齒輪機構 底座連接 摩擦生熱 手柄連接 原始設備 轉動手柄 鉆頭 傳動 省力 省時 軸承 木質 費力 木板 穿過 | ||
一種機械式鉆木取火教學輔助裝置及使用方法,它包括手柄、底座、機架、主動軸、從動軸和齒輪裝置;機架與底座連接;主動軸通過軸承與機架配合,主動軸一端與手柄連接,一端與底座配合;從動軸穿過機架上的孔洞與底座配合;齒輪裝置包括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主動齒輪與主動軸配合,從動齒輪與從動軸配合,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相互嚙合。通過轉動手柄,由齒輪機構傳動,帶動木質鉆頭和木板間發生摩擦生熱取火。該裝置解決了原始設備上手難度大,操作不便,費時費力,取火成功率低的問題,具有上手難度低,省時省力,操作便捷,取火成功率高的特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教學用具領域,涉及一種機械式鉆木取火教學輔助裝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鉆木取火作為人類早期獲取火源的重要方式,具有重大的教學價值,在涉及古人類史的課程中,師生中往往存在著現場演示或實際體驗鉆木取火的需求,但傳統的鉆木取火方式對于操作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大量的練習才可以成功取火,且在實際操作中過于費時費力,不利于展示其原理,因此需要一種操作方便,省時省力,成功率高的鉆木取火教學演示設備。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機械式鉆木取火教學輔助裝置及使用方法,該裝置采用機械部件,通過轉動手柄,由齒輪機構傳動,帶動木質鉆頭和木板間發生摩擦生熱取火。該裝置解決了原始設備上手難度大,操作不便,費時費力,取火成功率低的問題,具有上手難度低,省時省力,操作便捷,取火成功率高的特點。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機械式鉆木取火教學輔助裝置,它包括手柄、底座、機架、主動軸、從動軸和齒輪裝置;所述機架與底座連接;主動軸通過軸承與機架配合,主動軸一端與手柄連接,一端與底座配合;從動軸穿過機架上的孔洞與底座配合;齒輪裝置包括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主動齒輪與主動軸配合,從動齒輪與從動軸配合,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相互嚙合。
所述底座為上表面開設軸承孔和置物槽的平板結構,軸承孔內設置有滾珠軸承,置物槽邊緣開設有取火口。
所述機架為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三限位孔和鎖緊螺栓組成的“U”形框架結構;機架一端與底座連接,一端通過孔洞與主動軸和從動軸配合,用來限定主動軸和從動軸的豎直狀態。
所述第一限位孔設置于軸承孔豎直方向正上方的機架上,孔內固定有滾珠軸承。
所述第三限位孔設置于置物槽豎直方向正上方的機架上,第二限位孔設置于第三限位孔豎直方向正上方的機架上。
所述第二限位孔內開設有螺紋,鎖緊螺栓通過螺紋與第二限位孔配合。
所述主動軸為圓柱體桿狀結構,穿過第一限位孔,垂直于底座與軸承孔配合;主動軸通過頂端連接的手柄轉動。
所述從動軸為圓柱體桿狀結構,穿過第二限位孔以及第三限位孔,與機架配合;其頂端位于第二限位孔內,與鎖緊螺栓配合,底端開設固定孔。
所述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的齒數比為3:1。
如上所述的機械式鉆木取火教學輔助裝置的使用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
S1,將形狀與置物槽相同的取火木板放置在置物槽上,將木質取火鉆頭插入從動軸底端的固定孔內;放置引火物到取火口內;
S2,將從動軸穿過第二限位孔和第三限位孔,讓底端的木質取火鉆頭抵在置物槽上的取火木板上,從動軸頂部位于第二限位孔內,且低于第二限位孔;
S3,將從動齒輪與主動齒輪嚙合,然后擰緊鎖緊螺栓,使從動軸底端的木質取火鉆頭緊緊抵觸在下方的取火木板上;
S4,轉動手柄,使主動軸上套設的主動齒輪轉動,帶動從動齒輪轉動,從而使從動軸底端的木質取火鉆頭與下方的取火木板發生摩擦生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峽大學,未經三峽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73604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