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系攬墩間的系攬力測量裝置及測量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69892.5 | 申請日: | 2019-05-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274718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24 |
| 發明(設計)人: | 陸俊;胡少偉;葉宇霄;范向前;喻江;陳徐東;董茂干;明攀;劉妙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L5/00 | 分類號: | G01L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華恒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35 | 代理人: | 宋方園 |
| 地址: | 210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攬繩 力測量裝置 上測量單元 并排布置 測量單元 系纜 測量 測量裝置 直接測量 纜繩 連接繩 無損傷 系纜柱 受力 船舶 監測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系攬墩間的系攬力測量裝置,在數個并排布置的系纜墩上均布置系纜鉤或系纜柱,用攬繩圈住兩個及以上系纜鉤或系攬柱,該測量裝置位于攬繩上,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設有上測量單元和下測量單元,纜繩與上測量單元連接,下測量單元通過連接繩與船舶連接。本發明的一種基于系攬墩間的系攬力測量裝置及測量方法,充分利用并排布置的數個系攬墩監測系攬力,具有減少單個系攬墩上的受力的優點,且可以在攬繩無損傷的情況下,直接測量攬繩的拉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于系攬墩間的系攬力測量裝置及測量方法,屬于測量領域。
背景技術
調查資料表明,進入2011年后,關于系纜的安全事故數目不斷增加,年平均發生數目在20起以上,且隨著船舶貨運的發展和傳播航行量的增加,事故發生的概率在逐年增加。因此可以看出,在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同時,船舶系纜工作的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需要對系纜設施的各項指標進行精確的實時監控,提高安全系數和強化預警能力。系攬力作為系纜設施受力的評價的重要參數,其數值的高低和變化快慢程度都與船舶系纜安全直接相關,是安全工作的重點之一。
現有系攬力的測量方式,主要針對單個系攬柱上的單根攬繩,使用所發明/設計的夾具,以通過橫向擠壓緊繃的系攬索,使其產生橫向位移并由力傳感器記錄所需的擠壓力,最后經過一系列換算得到攬繩的拉力。這樣的測量方法和裝置的設計思路雖然可以測量系攬力,但卻存在自動化程度較低、實施難度較大和測量對象單一等缺點。首先,在船舶停靠時,通常會使用多條攬繩同時系住船只,這就需要工作人員使用裝置逐條進行測量,或者使用具有實時監測功能的裝置在每一條攬繩上進行布置,這樣的做法缺乏經濟考慮且不方便。其次,多個現有裝置功能單一,港工建筑物的系攬柱或系纜溝通常為并排布置,其設置間距多為7~12m間,有可能從相隔較近的一組系纜點牽引出多條攬繩,而現有裝置缺少對多股攬繩的集束能力,不能有效的執行系纜任務。最后,攬繩承受的系攬力可能隨著周圍極端環境的突然變化而急劇增加,如巨浪、颶風等,因此當系攬力超過閾值時,裝置需具有報警功能。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系攬墩間的系攬力測量裝置及測量方法,充分利用并排布置的數個系攬墩監測系攬力,具有減少單個系攬墩上的受力的優點,且可以在攬繩無損傷的情況下,直接測量攬繩的拉力。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基于系攬墩間的系攬力測量裝置,在數個并排布置的系纜墩上均布置系纜鉤或系纜柱,用攬繩圈住兩個及以上系纜鉤或系攬柱,該測量裝置位于攬繩上,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設有上測量單元和下測量單元,纜繩與上測量單元連接,下測量單元通過連接繩與船舶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上測量單元包含第一上滑輪和第二上滑輪,在第一上滑輪和第二上滑輪的下方分別設有邊鉚孔,在兩個邊鉚孔之間設有正鉚孔,在正鉚孔上面安裝有角鋼,角鋼上插入第一螺栓,在邊鉚孔中插入第二螺栓,在正鉚孔中插入第三螺栓,第三螺栓端部設有第一力傳感器,纜繩依次穿過第一上滑輪和第二上滑輪;旋轉第三螺栓,第一力傳感器頂住纜繩,通過第一力傳感器讀取纜繩系纜力。邊鉚孔的上部高度與第一上滑輪和第二上滑輪的輪槽(凹槽)底部高度相差為單根攬繩的直徑,可在攬繩緊繃狀態時不會對滑輪造成額外的擠壓力,且在攬繩較為松弛的時候攬繩不會掉出輪槽。
作為優選,第三螺栓包含套筒和內螺桿,所述套筒設有外螺紋和內螺紋,第一力傳感器安裝在內螺桿端部,在內螺桿和套筒的端部均設有可插入鋼制桿的通孔,通過鋼制桿帶動套筒和內螺桿旋轉。相比單獨采用螺栓,由于該部分有將裝置固定在攬繩的某個位置以避免晃動的功能,采用套筒與內螺桿相結合的結構,可以避免長期使用單螺桿固定而對末端裝配的力傳感器的損耗。且該結構形式空間布置緊湊,易更換部件,方便模塊化生產組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未經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989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