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終端區短時空域利用率計算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67073.7 | 申請日: | 2019-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335506A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曉敏;王強;翟立軍;宋果家;宋歌;高原;孫立淼;李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航大天元航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8G5/00 | 分類號: | G08G5/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圓聿聯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李鵬 |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終端區 空域 航線 決策依據 空中交通 影響因素 運輸網絡 運行效率 評估 空管 離場 | ||
1.一種終端區短時空域利用率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進離場航線的利用率計算;
S11:進離場單條航線的實際占用時空資源;
S12:進離場單條航線的理論占用時空資源和利用率計算;
S13:進離場航線的利用率;
進場航線有r1段,其利用率為:
離場航線有r2段,其利用率為:
S2:飛越航線的利用率計算;
飛越航線的步驟與上類似,飛越航線不受終端區幾何特性影響,因此,η≈1;飛越航線的利用率計算如下:
S3:終端區空域利用率計算;
α1:α2:α3為進場航線、離場航線和飛越航路的利用程度對終端區空域的利用程度重要性之比,α1+α2+α3=1;
Uk=α1Uk1+α2Uk2+α3Uk3;
S4:終端區空域短時利用率計算;
所考慮時段內,有m個時間片Tk,時間片Tk的終端區空域利用率為Uk,終端區空域短時利用率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S11具體步驟如下:
S111:定義參數如下:
將所考慮時間段分為各個時間片,Ni為在時間片內,雷達屏幕上所見的第i種類型航空器的數量;i=1,2,3代表的三種類型航空器分別為重中輕型機
di為前機為第i類航空器時,后機保持的平均水平間隔,矩陣Pij代表的是不同類型的航空器所跟隨不同類型航空器的出現概率:Dij為《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令2017年第30號)》規定的各類型航空器的最小尾流間隔的規定;
w為機身平均長度:運行時3種類型航空器的比例為重:中:輕=ρ1:ρ2:ρ3,且ρ1+ρ2+ρ3=1,wi為第i種類型航空器的平均長度;
tr平均飛行時間,:λ為航空器的到達率,ε為統計的航空器來流間隔期望;μ為航空器的服務率,χ為統計的航空器通過初始進近定位點的時間期望;
S112:進離場單條航線的實際占用時空資源計算;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12具體步驟如下:
S121:定義參數如下:
Lr:進離場航段長度;
Br:航線安全寬度;
Hr:航段的高度差;
Tk:時間片長;
γ:航線使用頻率權重,qr為時間片內航段上的航空器數量;其中i=1,2,3,1代表重型機,2代表中型機,3代表輕型機;Ni為在時間片內,雷達屏幕上所見的第i種類型航空器的數量;
η:受幾何特性影響,空域實際可利用部分權重,ψ: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因子;
S122:進離場單條航線的理論占用時空資源計算:
Ua=Lr×Br×Hr×Tk×γ×η×ψ;
S123:進離場單條航線的利用率計算:
其中
r=1,2,…,n,代表某終端進近管制空域內第r條進場航段或離場航段;
k=1,2,…,m,代表某時間周期可分為k個時間片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航大天元航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天津航大天元航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7073.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