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助聽器入耳檢測方法及助聽器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910366621.4 | 申請日: | 2019-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1669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3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向開術;楊婉瑩;周廈 | 申請(專利權)人: | 常德沁音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R25/00 | 分類號: | H04R25/00 |
| 代理公司: | 常德宏康億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39 | 代理人: | 田雪姣 |
| 地址: | 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經濟技術***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助聽器 播放聲音 第二信號 反射信號 采集 麥克 檢測 信號強度判斷 光收發(fā)模塊 入耳式耳機 采集檢測 耳機喇叭 發(fā)射檢測 輔助技術 檢測模塊 強度判斷 用戶體驗 檢測光 濾光片 反射 嘯叫 主板 聽力 喇叭 發(fā)射 | ||
本發(fā)明適用于聽力輔助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助聽器入耳檢測方法及助聽器,入耳檢測方法包括發(fā)射檢測光信號,檢測光信號具有第一信號強度;采集檢測光信號的反射信號,反射信號具有第二信號強度;根據第一信號強度和第二信號強度判斷助聽器是否入耳;若是,則控制助聽器采集和播放聲音,若否,則控制助聽器停止采集和播放聲音。助聽器包括入耳式耳機、喇叭、主板、MCU、麥克、入耳檢測模塊、濾光片和光收發(fā)模塊。本發(fā)明通過對比發(fā)射和反射的光信號強度判斷助聽器是否入耳,以此控制助聽器開始和停止采集與播放聲音,能夠避免助聽器在不使用時,耳機喇叭出的聲音傳至麥克內產生嘯叫,有效提升用戶體驗。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聽力輔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助聽器入耳檢測方法及助聽器。
背景技術
助聽器是一個小型擴音器,把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加以擴大,再利用聽障者的殘余聽力,使聲音能送到大腦聽覺中樞,從而感覺到聲音。
助聽器的發(fā)展史已有100多年,助聽器的快速發(fā)展歸功于20世紀末數(shù)字助聽器的誕生,如今,聽力患者享受到各種先進技術,從降噪到聲反饋抑制,從耳道式揚聲器型的助聽器到各類跨界助聽器,助聽器另患者經歷了從聽不見到聽得見,從聽不清到聽得清,從聽感不舒適到聽得自然舒服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助聽器采用模擬放大器,以大功率為特征主要是克服模擬技術以及助聽器硬件不足而損失的有效增益,這種粗放式的驗配方法使重度聽力損失患者能聽到聲音但聽不清楚。第二、三階段的數(shù)字助聽器取代了模擬放大技術,完善了助聽器已有的功能,使得患者的語言理解能力提高40%以上,再加上無線通信技術,以及可編程的藍牙技術等和數(shù)字信號混合模塊,能根據患者的聽力損失特點實現(xiàn)個性化聽力放大定制。
但是,現(xiàn)有的助聽器在不使用時,喇叭發(fā)出的聲音會傳到麥克風產生嘯叫,導致用戶體驗差。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助聽器入耳檢測方法及助聽器,旨在解決助聽器在不使用時產生嘯叫的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助聽器入耳檢測方法,包括:
發(fā)射檢測光信號,所述檢測光信號具有第一信號強度;
采集所述檢測光信號的反射信號,所述反射信號具有第二信號強度;
根據所述第一信號強度和所述第二信號強度判斷所述助聽器是否入耳;
若是,則控制所述助聽器采集和播放聲音,若否,則控制所述助聽器停止采集和播放聲音。
更進一步地,根據所述第一信號強度和所述第二信號強度判斷所述助聽器是否入耳包括:
判斷所述第二信號強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信號強度,若是,則判定所述助聽器入耳。
更進一步地,判定所述助聽器入耳前還包括:
判斷所述第二信號強度是否大于預設強度,若是,則判定所述助聽器入耳。
更進一步地,還包括:
將所述檢測光信號和所述反射信號轉換為電平信號,所述檢測光信號具有第一電平值,所述反射信號具有第二電平值;
根據所述第一電平值和所述第二電平值判斷所述助聽器是否入耳。
更進一步地,根據所述第一電平值和所述第二電平值判斷所述助聽器是否入耳包括:
判斷所述第二電平值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電平值,若是,則判定所述助聽器入耳。
更進一步地,判定所述助聽器入耳前還包括:
判斷所述第二電平值是否大于預設電平值,若是,則判定所述助聽器入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常德沁音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常德沁音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662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