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盤卷內袋套袋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365083.7 | 申請日: | 2019-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7765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8 |
| 發明(設計)人: | 徐恒翼;徐浩;菅磊;戴文笠;羅禎偉;梁先仁;李勇;孟祥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工大機器人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廣東韶鋼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B25/14 | 分類號: | B65B25/14;B65B43/30;B65B43/12;B65B3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周嬌嬌;李亞東 |
| 地址: | 414000 湖南省岳陽市***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盤卷內袋套 袋裝 方法 | ||
1.一種盤卷內袋套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開卷單元(600)、撐圓單元(700)、捅料單元(800)、打包單元(900)和盤卷升降單元(1000),
盤卷懸掛在C型鉤上,并通過盤卷升降單元(1000)支撐;打包單元(900)設置于捅料單元(800)上,捅料單元(800)位于盤卷軸向的一側,開卷單元(600)位于盤卷軸向的另一側;撐圓單元(700)位于開卷單元(600)和捅料單元(800)之間;
開卷單元(600)用于緩存內袋包材;
撐圓單元(700)用于將內袋包材從開卷單元(600)處取走后撐圓,并搬運至捅料單元(800)上;
捅料單元(800)用于將內袋包材送入盤卷內部;
打包單元(900)用于將盤卷內部的內袋包材與盤卷包扎固定;
盤卷升降單元(1000)用于適應性調整盤卷的高度;
所述開卷單元(600)包括開卷支架(610)、包材轉軸(620)、傳動輥(630)、開卷電機(640)和剪斷機構(650),
包材轉軸(620)設置在開卷支架(610)上,用于套裝緩存內袋包材;開卷支架(610)邊框上對應于內袋包材的拉出側設置傳動輥(630),所述傳動輥(630)通過開卷電機(640)驅動;傳動輥(630)的外側對應設置剪斷機構(650);所述剪斷機構(650)設置在開卷支架(610)邊框上,對應于傳動輥(630)的內袋包材拉出側;
所述盤卷內袋套袋裝置還包括內包導軌(1100)和內包齒輪齒條(1200),
所述內包導軌(1100)設置在開卷單元(600)和捅料單元(800)之間,并且捅料單元(800)和撐圓單元(700)均連接在內包導軌(1100)上;與內包導軌(1100)的導向相適應設置內包齒輪齒條(1200),捅料單元(800)和撐圓單元(700)分別在內包齒輪齒條(1200)的帶動下沿內包導軌(1100)移動;
所述撐圓單元(700)包括兩個撐圓絲杠(710)、兩個L形外框(720)、絲杠驅動電機(730)、L形外框導軌(740)、一號行走電機(750)、兩個彈性鋼片(760)、多對撐圓吸盤(770)、四個撐圓氣缸(780)和底框(790),
兩個撐圓絲杠(710)對稱設置在絲杠驅動電機(730)的兩側,并與絲杠驅動電機(730)的輸出軸連接;兩個L形外框(720)開口向內對稱連接在兩個撐圓絲杠(710)的兩側,L形外框(720)通過水平邊與撐圓絲杠(710)的末端連接;L形外框(720)的水平邊設置在L形外框導軌(740)上,L形外框導軌(740)設置在底框(790)上;
兩個彈性鋼片(760)按照上下的方位設置在兩個L形外框(720)豎直邊的上端之間;兩個彈性鋼片(760)相對的表面對應設置多對撐圓吸盤(770);四個撐圓氣缸(780)分別連接在彈性鋼片(760)與L形外框(720)的豎直邊之間,對兩個彈性鋼片(760)分別形成對稱的三角支撐;四個撐圓氣缸(780)同時縮回,可使兩個彈性鋼片(760)變形形成圓形;
所述底框(790)通過兩個滑塊與內包導軌(1100)連接,一號行走電機(750)設置在底框(790)上,用于驅動內包齒輪齒條(1200)運動,并進而帶動底框(790)沿內包導軌(1100)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卷內袋套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盤卷升降單元(1000)包括支撐架(1010)和升降臺(1020),
所述支撐架(1010)由兩側跨接在內包導軌(1100)上,支撐架(1010)上連接升降臺(1020),升降臺(1020)用于支撐懸掛在C型鉤上的盤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盤卷內袋套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臺(1020)通過升降氣缸(1030)驅動。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盤卷內袋套袋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架(1010)的上表面高度高于L形外框(720)的高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工大機器人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廣東韶鋼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哈工大機器人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廣東韶鋼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5083.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