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視頻防抖性能測評的抖動軌跡生成方法、裝置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307029.7 | 申請日: | 2019-04-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2903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30 |
| 發明(設計)人: | 翟夢冉;王亞軍;馬治國;李旭東;王東來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4N5/232 | 分類號: | H04N5/2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天堯;任默聞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視頻 性能 測評 抖動 軌跡 生成 方法 裝置 系統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視頻防抖性能測評的抖動軌跡生成方法、裝置及系統,包括:獲取多個被采樣者手持終端多次運動間拍攝視頻時對應的多個第一多軸向運動數據,將其轉換成多個第一多軸向位移數據,每個第一多軸向位移數據組成一條抖動軌跡;獲取每條抖動軌跡對應抖動場景下的拍攝視頻,對其處理獲得相應的測評數據;以測評數據為聚類維度,采用聚類算法確定多條抖動軌跡的類別;根據相應的測評數據評估每一類別的抖動軌跡的聚類有效性;其有效時,選取到質心距離最小的抖動軌跡作為每一類別的代表性抖動軌跡。該方案通過真實抖動軌跡的采集及分析,生成能夠模擬人手持設備時的抖動軌跡集合,可用于對防抖智能終端進行更為科學全面的測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防抖性能測評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視頻防抖性能測評的抖動軌跡生成方法、裝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人手持終端拍攝視頻時的抖動,是導致視頻像質下降的重要原因。為緩解拍攝過程中抖動對像質造成的影響,攝像頭防抖技術應運而生。如何對攝像頭的防抖性能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現有視頻防抖性能測評方式,多將被測設備置于特定抖動場景中,以模擬實際使用狀態,進而對攝像頭獲取視頻進行分析,得到測試結果和結論。因此,科學的生成和選取用于模擬抖動場景的運動軌跡,在防抖性能的測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已提出基于不同抖動軌跡進行防抖性能測試。如:將具有固定頻率、固定振幅的周期性往復運動軌跡用于防抖性能測評,該方式導致抖動軌跡僅包含單一頻率和振幅,或僅包含有限幾個頻率和振幅的組合。因人手真實抖動軌跡復雜多變,為各種頻率、振幅的隨機組合,有限的頻率和振幅無法涵蓋用戶真實使用場景,因此,采用該方式的防抖性能測評,只能在幾個固定維度體現移動終端的防抖性能,無法全面體現被測設備實際使用時的真實防抖性能。又如:人工手持設備再現抖動場景,進而實施防抖性能測評,該方式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大,即使是同一個人,在相同的環境下,也不可能保證每次測試都按照同一軌跡進行抖動,難以保證運動軌跡的復現性,進而無法保證多次測評的一致性。該方式受到時間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限制,難以在每次測評時都能調集足夠的測試人員現場再現抖動場景,采集足夠的視頻樣本進行測評,以抵消不同人員手持設備時抖動軌跡特性的差異。而要達到足夠大的樣本量,耗時耗力,一旦樣本量不足以抵消個人差異,就難以保證抖動軌跡的普遍適用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視頻防抖性能測評的抖動軌跡生成方法,包括:
獲取多個被采樣者手持終端多次運動間拍攝視頻時對應的多個第一多軸向運動數據;
對所述多個第一多軸向運動數據進行數據轉換,獲得多個第一多軸向位移數據,其中,每個第一多軸向位移數據組成一條抖動軌跡;
獲取每條抖動軌跡對應的抖動場景下的拍攝視頻;
對所述拍攝視頻進行處理,獲得每條軌跡對應的測評數據;
以測評數據為聚類維度,采用聚類算法對多條抖動軌跡進行分類,獲得多個類別的抖動軌跡;
根據相應的測評數據,對每一類別的抖動軌跡進行聚類有效性評估;
當每一類別的抖動軌跡的聚類有效時,在每一類別的抖動軌跡中選取到質心距離最小的抖動軌跡作為每一類別的代表性抖動軌跡。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視頻防抖性能測評的抖動軌跡生成裝置,包括:
多軸向運動數據獲取模塊,用于獲取多個被采樣者手持終端多次運動間拍攝視頻時對應的多個第一多軸向運動數據;
數據轉換模塊,用于對所述多個第一多軸向運動數據進行數據轉換,獲得多個第一多軸向位移數據,其中,每個第一多軸向位移數據組成一條抖動軌跡;
視頻獲取模塊,用于獲取每條抖動軌跡對應的抖動場景下的拍攝視頻;
視頻處理模塊,用于對所述拍攝視頻進行處理,獲得每條軌跡對應的測評數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07029.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