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061842.0 | 申請日: | 2019-0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97459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2 |
| 發明(設計)人: | 邵長偉;張帥;紀小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1F9/08 | 分類號: | D01F9/08;C04B35/622 |
| 代理公司: | 長沙國科天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邱軼;朱桂花 |
| 地址: | 410073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sibcn 納米 陶瓷纖維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制備方法,包括:1)以聚丙烯腈纖維為納米纖維模板;2)采用氫化鋁鋰將腈基還原為氨基;3)采用三氯硅烷和三氯化硼與氨基反應引入硅、硼原子,再通過甲胺除去殘余氯;4)通過高溫陶瓷化得到SiBCN納米陶瓷纖維。與現有的陶瓷纖維制備方法相比,本發明提供的SiBCN納米陶瓷纖維制備方法解決了現有制備SiBCN納米陶瓷纖維所用的原料聚合物合成難、對紡絲工藝要求高、制備工藝復雜等問題,本發明提供的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單絲直徑為50~500nm,密度為0.1~0.2mg/cm3,熱導率為20~40W/m·K,介電常數為7~15,可用作優良的高溫隔熱材料和高溫吸波材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納米陶瓷纖維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納米纖維有多種成型方法,如靜電紡絲法、熔噴法以及閃紡法等,可以直接制成非織造布或者三維納米堆積體,得到氣凝膠。但是,這些常用方法一般用于碳納米纖維、氧化物納米纖維等,目前僅有文獻報道了靜電紡絲制備SiBCN納米陶瓷纖維。因為SiBCN納米纖維的原料對空氣和水分比較敏感,需要苛刻的原料合成和紡絲成形設備,尤其是要求無水無氧的紡絲環境,工藝復雜,難以在常規實驗室進行操作制備。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制備方法,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原材料合成難、對紡絲工藝要求高、工藝復雜等缺陷,實現工藝簡單、易于操作的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制備。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聚丙烯腈納米纖維置于容器中,之后將容器內的空氣氣氛置換為惰性氣氛;
S2:向步驟S1后的容器中注入氫化鋁鋰的四氫呋喃溶液,經室溫反應后,加入甲醇;
S3:將步驟S2的產物纖維取出,置于管式爐中,在惰性氣氛下從室溫升溫至100℃并保溫,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入三氯硅烷和三氯化硼;第二階段,通入甲胺;
S4:在步驟S3之后,在惰性氣氛中將管式爐中的溫度從100℃升溫至1500~1600℃并保溫,之后自然降溫至室溫,得到所述SiBCN納米陶瓷纖維。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還提出一種SiBCN納米陶瓷纖維,所述SiBCN納米陶瓷纖維由上述方法制備得到;所述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直徑為50~500nm,B元素含量1~5wt%、Si元素含量5~15wt%,密度為0.1~0.2mg/cm3,熱導率為20~40W/m·K,介電常數為7~1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有:
1、本發明提供的SiBCN納米陶瓷纖維制備方法,將聚丙烯腈納米纖維先通過氫化鋁鋰還原得到部分氨基,之后通過三氯硅烷和三氯化硼與氨基反應引入硅、硼原子,然后通過甲胺除去剩余氯,最后進一步陶瓷化得到SiBCN納米陶瓷纖維。與現有的合成方法相比,本發明提供的合成方法不需要提前合成紡絲原料,也不需要提供無水、無氧的環境來進行紡絲成形過程,實現了工藝簡單、易于操作的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制備。
2、本發明提供的SiBCN納米陶瓷纖維的單絲直徑為50~500nm,B元素含量1~5wt%、Si元素含量5~15wt%,密度為0.1~0.2mg/cm3,熱導率為20~40W/m·K,介電常數為7~15,可用作優良的高溫隔熱材料和高溫吸波材料。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6184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