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充氣輪胎有效
| 申請號: | 201880035529.3 | 申請日: | 2018-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70926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8 |
| 發明(設計)人: | 岡崎直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普利司通 |
| 主分類號: | B60C11/03 | 分類號: | B60C11/03;B60C11/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達劉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劉新宇;張會華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充氣 輪胎 | ||
充氣輪胎具有隔著周向槽(5)而相鄰的條狀接地部(6),從相鄰的條狀接地部(6)的彼此面對的側壁面這兩者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的突條部沿著胎面周向延伸地形成。與位于輪胎寬度方向上的最外側的最外側周向槽部(5S)的突條部(7S)相比,位于在最外側周向槽部(5S)的輪胎寬度方向內側與最外側周向槽部(5S)相鄰的位置的內鄰周向槽(5N)的突條部(7N)在從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間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6f)的較淺的位置。由此,能夠在抑制滾動阻力的增加的同時根據周向槽在輪胎寬度方向上的位置而獲得適當的排水性,通過擴大接地面積而謀求濕抓地性能的提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多條周向槽而形成有多個條狀接地部的充氣輪胎,特別是涉及一種輪胎的胎面構造。
背景技術
在胎面設有多條周向槽且構成有條形花紋的充氣輪胎即使在潮濕的路面也能夠利用周向槽促進排水而確保摩擦力(濕抓地性能)。
但是,若由周向槽劃分的條狀接地部接地而產生條狀接地部的壓縮變形、傾倒等彈性變形,則存在如下傾向:胎面部因在變形中產生的滯后損耗導致的損失能量而發熱,滾動阻力增加。
在此,提出如下例子:使突條部從隔著周向槽而相鄰的條狀接地部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在條狀接地部接地時,相對的突條部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維持條狀接地部的剛度而抑制變形(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88288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充氣輪胎的沿著胎面周向延伸設置的周向槽中,突條部形成于從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間的槽的中間深度位置,在條狀接地部接地時,因條狀接地部的相對的槽壁面的中間深度部分向彼此的方向鼓出的彈性變形而導致相對的突條部彼此抵接,抑制變形而抑制滾動阻力的增加。另外,在相對的突條部的外周側形成有外側槽空間,因此能夠利用該外側槽空間維持排水性而確保濕抓地性能。
發明內容
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充氣輪胎形成有4條周向槽,在全部4條周向槽設有從隔著周向槽而相鄰的接地部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突條部),任一周向槽的突出部均形成于從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間的槽的中間深度位置。
在充氣輪胎中,存在隨著行駛而輪胎外徑逐漸增大的行駛生長的現象。在行駛生長中,輪胎寬度方向上的最外側的最外側周向槽的外徑生長得最快,因此在輪胎為新品時形成如圖6所示那樣的壓痕(日文:フットプリント)P。
圖6所示的壓痕P是后述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的壓痕,以下,利用該壓痕P來進行說明。
形成該壓痕P的充氣輪胎是在輪胎赤道線Lc具有1條赤道周向槽,在輪胎寬度方向上的最外側具有兩條最外側周向槽,在位于最外側周向槽的輪胎寬度方向內側與最外側周向槽相鄰的位置具有兩條內鄰周向槽而共計具有5條周向槽的例子(參照圖1、圖2),如圖6所示,在壓痕P中包括1條赤道周向槽痕跡Mc、兩條最外側周向槽痕跡Ms、兩條內鄰周向槽痕跡Mn。
如圖6所示,對于輪胎為新品時的壓痕P而言,赤道周向槽痕跡Mc和輪胎的兩外側部痕跡的前后長度最長,其間的最外側周向槽痕跡Ms的前后長度最短,壓痕P的前端緣Ef和后端緣Er呈波形狀,整體呈蝶形狀。
當車輛在潮濕的路面行駛時,輪胎接地面的前端緣(相當于壓痕的前端緣Ef)以向前方驅趕水的方式進行作用,水最容易積存在呈波形狀的前端緣Ef的最外側周向槽痕跡Ms所在的左右的凹部Vs、Vs,另外水還容易積存在赤道周向槽痕跡Mc所在的中央凸部前方Vc。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普利司通,未經株式會社普利司通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8003552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