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下車體結構和具有其的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822038732.6 | 申請日: | 2018-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336828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03 |
| 發明(設計)人: | 楊宇威;谷鵬飛;葛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3/00 | 分類號: | B62D23/00;B62D29/00;B32B9/00;B32B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黃德海 |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下車體 外板 下邊 本實用新型 前縱梁 上板 下車 體內 碳纖維結構 側圍外板 后圍外板 前圍外板 搭接板 中通道 地板 保證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下車體結構和具有其的車輛,下車體結構包括下車體內板和下車體外板,下車體內板和下車體外板均為碳纖維結構,下車體外板包括:下車體外板上板、前圍外板、后圍外板、側圍外板、中通道搭接板、下車體外板下邊、前縱梁、地板,前縱梁厚于下車體外板下邊,下車體外板下邊厚于下車體外板上板。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下車體結構,在保證下車體結構具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下減輕了重量。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制造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下車體結構和具有其的車輛。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為了延長車輛的最大行駛距離,需要減輕車輛的整體重量。現有的下車體為金屬結構,雖然保證下車體具有較強強度,但下車體整體重量過高。同時,車輛的下車體作為乘員艙主要區域,是整個車身結構中最為關鍵的部件,需要對下車體的各個部分分別進行設計,以在保證下車體具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下,更好地減輕下車體整體的重量,便于車輛的輕量化布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種在保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下具有較輕重量的下車體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種具有上述下車體結構的車輛。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下車體結構,包括下車體內板和下車體外板,所述下車體內板和所述下車體外板均為碳纖維結構,所述下車體外板包括下車體外板上板、前圍外板、后圍外板、側圍外板、中通道搭接板、下車體外板下邊、前縱梁、地板,其中,所述前縱梁厚于所述下車體外板下邊,所述下車體外板下邊厚于所述下車體外板上板。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下車體結構,可以在保證下車體結構具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下具有較輕重量。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下車體結構,所述下車體外板上板從車外到車內依次包括第一外碳纖維裝飾層、第一碳纖維加強層、第一內碳纖維裝飾層,所述后圍外板和所述側圍外板從車外到車內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纖維裝飾層、第二外碳纖維加強層、第一碳纖維中間加強層、第二內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一內碳纖維裝飾層,所述前圍外板從車外到車內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纖維裝飾層、第三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一內碳纖維裝飾層,所述中通道搭接板從車外到車內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纖維裝飾層、第四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一內碳纖維裝飾層,所述下車體外板下邊從車外到車內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纖維裝飾層、第五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一內碳纖維裝飾層,所述前縱梁從車外到車內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纖維裝飾層、第六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一內碳纖維裝飾層,所述地板從車外到車內依次包括所述第一外碳纖維裝飾層、第七外碳纖維加強層、第二碳纖維中間加強層、第七內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一內碳纖維裝飾層。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二外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二內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三碳纖維加強層和所述第四碳纖維加強層中的每一個均包括多層T700碳纖維織物層,所述第五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六碳纖維加強層、所述第七外碳纖維加強層和所述第七內碳纖維加強層中的每一個均包括多層所述T700碳纖維織物層和多層200gsm單向碳纖維層。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碳纖維加強層和所述第四碳纖維加強層均包括五層所述T700碳纖維織物層,所述第二內碳纖維加強層和所述第二外碳纖維加強層均包括四層所述T700碳纖維織物層,所述第三碳纖維加強層包括十層所述T700碳纖維織物層,所述第五碳纖維加強層包括十四層所述T700碳纖維織物層和四層所述200gsm單向碳纖維層,所述第六碳纖維加強層包括十六層所述T700碳纖維織物層和四層所述200gsm單向碳纖維層,所述第七內碳纖維加強層和所述第七外碳纖維加強層均包括四層所述T700碳纖維織物層和兩層所述200gsm單向碳纖維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203873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車身結構以及具有其的車輛
- 下一篇:籠式副車架、車架總成和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