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精密齒輪的主副齒輪連接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821572040.3 | 申請日: | 2018-09-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845690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10 |
| 發明(設計)人: | 潘英戰 | 申請(專利權)人: | 韶關市武江區潤誠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7/023 | 分類號: | F16H57/02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國坤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黃耀鈞 |
| 地址: | 5120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副齒輪 本實用新型 精密齒輪 連接機構 連接結構 主副齒輪 安裝桿 主齒輪 套桿 拆卸方便 緩沖機構 側壁 內壁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精密齒輪的主副齒輪連接結構,包括主齒輪和副齒輪,所述主齒輪上固定連接有安裝桿,所述安裝桿的側壁上設有第一連接機構,所述副齒輪上固定連接有套桿,所述套桿內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內壁上設有限位機構,所述凹槽的內底部設有緩沖機構,所述副齒輪上設有第二連接機構。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具有連接牢靠和拆卸方便的好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齒輪連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精密齒輪的主副齒輪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齒輪是指輪緣上有齒輪連續嚙合傳遞運動和動力的機械元件,齒輪在傳動中的應用很早就出現了,19世紀末,展成切齒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齒的專用機床與刀具的相繼出現,隨著生產的發展,齒輪運轉的平穩性受到重視。
現有技術中,齒輪傳動常用的一種形式包括主齒輪和副齒輪,通常主齒輪的中心設置有中心軸孔,副齒輪的中心部位則設置有中心軸,將副齒輪的中心軸插入主齒輪的中心軸孔,實現主齒輪和副齒輪的固定連接,通常需要在主齒輪的中心軸孔的內壁面上加工圓形突起部,在副齒輪的中心軸的外壁面上加工圓形孔,將圓形突起部插入圓形孔中實現壓入配合,在長時間的使用后,主副齒輪間可能會發生打滑,造成主副齒輪脫離,影響正常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精密齒輪的主副齒輪連接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精密齒輪的主副齒輪連接結構,包括主齒輪和副齒輪,所述主齒輪上固定連接有安裝桿,所述安裝桿的側壁上設有第一連接機構,所述副齒輪上固定連接有套桿,所述套桿內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內壁上設有限位機構,所述凹槽的內底部設有緩沖機構,所述副齒輪上設有第二連接機構。
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機構包括等間距設在安裝桿側壁上的第一裝置槽、第二裝置槽和第三裝置槽,所述第一裝置槽、第二裝置槽和第三裝置槽的內底部均固定連接有連接桿,三個所述連接桿的上端均設有彈簧槽,三個所述彈簧槽內均套設有固定桿,三個所述固定桿的下端分別與三個彈簧槽的內底部通過第一彈簧彈性連接,所述第一裝置槽、第二裝置槽和第三裝置槽內分別套設有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塊和第三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塊和第三限位塊的下端均設有卡槽,三個所述固定桿分別與三個卡槽的內頂部固定連接,三個所述連接桿的上端分別位于對應的卡槽內。
優選地,所述限位機構包括設在凹槽內壁上的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的槽口處均固定連接有橡膠墊,所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與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塊和第三限位塊位置分別相對應。
優選地,所述緩沖機構包括固定連接在凹槽內底部的兩個直桿,所述凹槽內滑動連接有擠壓板,所述擠壓板與凹槽內壁相抵,所述擠壓板的側壁上設有與兩個直桿位置相對應的兩個緩沖槽,兩個所述直桿分別位于對應的緩沖槽內,兩個所述直桿分別與兩個緩沖槽的內頂部通過第二彈簧彈性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接機構包括設在副齒輪上的螺紋槽,所述螺紋槽與凹槽相連通且大小一致,所述安裝桿上設有第二螺紋,所述安裝桿通過第二螺紋與副齒輪上的螺紋槽螺紋連接。
優選地,所述套桿遠離副齒輪的一端設有第一螺紋,所述第一螺紋用于套桿與其他部件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設置第一連接結構、第二連接機構和限位機構,可以對主齒輪和副齒輪進行固定,固定非常牢靠,但是人工拆卸也很方便;
2、通過設置緩沖機構,讓主齒輪上的安裝桿在插入副齒輪上套桿內的凹槽進行限位時,更加順暢,同時在進行拆卸的時候,第二彈簧可以推動擠壓板,帶動安裝桿彈出,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韶關市武江區潤誠機械有限公司,未經韶關市武江區潤誠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157204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