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及應用其裝置的單塔雙循環脫硫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554079.6 | 申請日: | 2018-04-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320457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4 |
| 發明(設計)人: | 孫晶;程旺斌;李小宇;柳楊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鍋爐廠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80 | 分類號: | B01D53/80;B01D53/50;B01D47/06;B01D47/00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偉晨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李曉敏 |
| 地址: | 150046 黑龍江***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集液盤 導流錐 均流器 氣液分流裝置 板式 脫硫系統 雙循環 單塔 筒形塔體 倒置 筒形 應用 最大水平截面 本實用新型 漿液回收 空心圓錐 升降機構 水平固定 水平截面 塔體內壁 外部連通 下端邊緣 依次設置 占用空間 阻力損失 空心錐 外邊緣 上端 除塵 通孔 脫硫 體內 | ||
1.一種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塔體(40),在筒形塔體(40)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導流錐(41)、均流器(42)和集液盤(43),所述導流錐(41)為倒置的空心錐臺型,導流錐(41)上端的外邊緣水平固定在筒形塔體(40)內壁上,導流錐(41)的下端邊緣與均流器(42)連接,均流器(42)下方設有集液盤(43),集液盤(43)通過升降機構(45)與導流錐(41)連接,所述集液盤(43)為倒置的空心圓錐型,且集液盤(43)的最大水平截面面積小于均流器(42)的水平截面面積,在均流器(42)上設有均勻的通孔,集液盤(43)側壁設有與筒形塔體(40)外部連通的塔內漿液回收管路(44)。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45)為微型液壓推桿器,所述微型液壓推桿器的底座固定在導流錐(41)的外側壁上,微型液壓推桿器的伸出端與集液盤(43)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盤(43)的最大水平截面面積為筒形塔體(40)水平截面面積的50%-70%。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集液盤(43)的底角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α,所述α為12°-18°。
5.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種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均流器(42)與集液盤(43)之間的間距為0.5m-3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器(42)上的通孔開孔率為30%-60%,單個通孔的孔徑為25mm-35mm,且每個通孔間的孔隙不小于40mm。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均流器(42)為合金材質,其厚度為2mm-4mm。
8.應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的單塔雙循環脫硫系統,包括吸收塔(1),所述吸收塔(1)包括上下兩部分,上部吸收塔自上向下設置有除霧器(2)和上級循環漿液吸收噴淋系統(3),下部吸收塔自上向下設置有下級循環漿液吸收噴淋系統(6)、進煙口(7)和塔內漿液池(8),塔內漿液池(8)與下級循環漿液吸收噴淋系統(6)之間通過第一循環管路(9)相連接,吸收塔(1)外設置有塔外AFT漿液箱(10),塔外AFT漿液箱(10)與上級循環漿液吸收噴淋系統(3)之間通過第二循環管路(11)相連接,其特征在于:在上部吸收塔與下部吸收塔之間設有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4),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4)通過塔外漿液回收管路(5)與塔外AFT漿液箱(10)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單塔雙循環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吸收塔和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4)的直徑與下級循環漿液吸收噴淋系統(6)所在塔體直徑相同。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單塔雙循環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吸收塔和篩板式氣液分流裝置(4)的直徑相同,且大于下級循環漿液吸收噴淋系統(6)所在塔體直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鍋爐廠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哈爾濱鍋爐廠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554079.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