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全自動運行無CG的可碰撞區域入庫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641036.2 | 申請日: | 2018-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7695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19 |
| 發明(設計)人: | 馬朋云;王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1L27/20 | 分類號: | B61L27/20;B61L27/40;B61L2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瑩;李相雨 |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豐臺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全自動 運行 cg 碰撞 區域 入庫 方法 | ||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基于全自動運行無CG的可碰撞區域入庫方法,包括:若判斷獲知第一車庫無列車,則根據當前目的地確定目標列車在第一車庫對應的第一可碰撞區域內的停車點;若判斷獲知第一車庫有列車,則根據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的種類確定目標列車在所述第一可碰撞區域或第二可碰撞區域內的停車點。通過計算帶有碰撞限速點和障礙點的移動授權、中心遠程篩選信息,使得CBTC列車可以在低于列車和車檔允許碰撞速度的情況下,追蹤非通信列車入庫,并在停車點精準停車,使得列車在入庫停車時發生實際碰撞的概率極低,即使發生碰撞,其碰撞損害程度也在地鐵運營方可接受范圍,保證列車進庫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節省了運行過程中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軌道交通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全自動運行無CG的可碰撞區域入庫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全自動運行和高效率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對于軌道交通行業,業主渴求將司機的操作由設備去承擔完成。以北京燕房線的全自動運行的停車場設計為例,通過在雙列位庫(A軌和B軌)之間增設C軌進行間隔,實現以CBTC級別列車追蹤非通信列車入庫,并精準停車的要求。
但是,在雙列位庫內增設C軌,需要增加計軸器設備,無形之間增大了項目成本。更重要的是,對于土地資源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減少土地資源的使用,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也是迫在眉睫,某些新建線路也存在土建條件不滿足雙列位列檢庫增設C軌的物理瓶頸。無C軌雙列位庫,存在CBTC級別列車追蹤到非通信列車的相鄰計軸區段上,不滿足ZC移動授權的計算原則,無法實現CBTC級別列車追蹤非通信列車入庫,并精準停車。
目前對于線路條件不滿足CBTC級別列車追蹤非通信列車入庫,完全依賴于司機,司機入庫前退出CBTC級別,手動駕駛列車入庫,并由司機保證精準停車,影響運行效率,同時不滿足全自動駕駛的運行要求。
發明內容
由于現有方法存在上述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出一種基于全自動運行無CG的可碰撞區域入庫方法,包括:
目標列車的車載控制器VOBC若判斷獲知第一車庫無列車,則根據當前目的地確定目標列車在所述第一車庫對應的第一可碰撞區域內的停車點;
若判斷獲知第一車庫有列車,則根據所述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的種類確定目標列車在所述第一可碰撞區域或第二可碰撞區域內的停車點;
根據所述停車點自動控制所述目標列車降速至允許碰撞速度或更低。
可選地,所述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的種類包括第一類列車、第二類列車和第三類列車;
所述第一類列車包括CBTC級別列車、休眠列車或靜態測試列車;
所述第二類列車包括動態測試列車;
所述第三類列車包括帶有后端可疑的CBTC級別列車、有位置匯報的RM列車或非通信列車。
可選地,所述根據所述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的種類確定目標列車在所述第一可碰撞區域或第二可碰撞區域內的停車點,具體包括:
當所述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為所述第一類列車時,計算目標列車要駛入第二車庫的移動授權,并且ZC向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發送緊急制動命令;
其中,移動授權的終點在車檔處,碰撞限速點為第一車庫的列車的車尾包絡與庫內安全防護距離之和處,障礙點為第一可碰撞區域和第二可碰撞區域分界的計軸點。
可選地,所述根據所述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的種類確定目標列車在所述第一可碰撞區域或第二可碰撞區域內的停車點,具體包括:
當所述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為所述第二類列車時,不允許所述目標列車入庫。
可選地,所述根據所述第一車庫內停放的列車的種類確定目標列車在所述第一可碰撞區域或第二可碰撞區域內的停車點,具體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64103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