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自由度的仿生機械臂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515087.0 | 申請日: | 2018-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00802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01 |
| 發明(設計)人: | 趙峰;劉泓濱;張麗;陳露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明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5J9/00 | 分類號: | B25J9/00;B25J9/04;B25J15/02;B25J15/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由度 仿生 機械 | ||
1.一種多自由度的仿生機械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機械手和機械臂,機械手包括聯軸器(1)、電機(2)、電機支架I(3)、連桿I(4)、連桿II?(7)、手尖(11)、基體連桿I(12)、基體連桿II(13)、基體(14)、背板(15)、傳動蝸桿I(16)、傳動蝸桿II(17)、螺母I(18)、螺母II(19)、銷釘(20)、墊圈(21)、銷釘頭(22)、電機支架II(23)、連桿支架I(24)、連桿支架II(25)、連桿支架III(26);機械臂包括腕部舵機I(27)、腕部舵機II(28)、舵盤I(29)、U型支架I(30)、L型支架(31)、肘部舵機(32)、支架間軸I(33)、舵盤II(34)、U型支架II(35)、U型支架III(36)、肩部舵機支架(37)、支架間軸II(38)、舵盤III(39)、內部法蘭盤I(40)、內部法蘭盤II(41)、外部法蘭盤I(42)、外部法蘭盤II(43)、深溝球軸承(44)、舵盤IV(45)、肩部舵機I(46)、肩部舵機II(47)、大臂外殼I(48)、大臂外殼II(49)、小臂外殼I(50)、小臂外殼II(51);
電機(2)通過固定在背板(15)上的電機支架I(3)與電機支架II(23)?固定在背板(15)上,背板(15)上含有基體(14)運動的軌道,連桿I(4)、基體連桿I(12)和基體連桿II(13)的一端分別套在連桿支架I(24)、連桿支架II(25)和連桿支架III(26)上,連桿支架I(24)、連桿支架II(25)、連桿支架III(26)的底端可滑動連接在背板(15)上,頂端與基體(14)連接,連桿I(4)的另一端、連桿II(7)的一端與基體連桿II(13)的另一端連接,連桿II(7)中間與基體連桿I(12)另一端連接,連桿II(7)末端與手尖(11)進行固定連接,傳動蝸桿I(16)一端通過聯軸器(1)與電機(2)連接,傳動蝸桿I(16)另一端與傳動蝸桿II(17)相互配合連接,傳動蝸桿II(17)前端中部設有螺母I(18)、螺母II(19),前端安裝有銷釘(20),基體(14)底部設有可沿著背板(15)上的軌道進行往復運動的卡子,中間傳動部分設有與螺母I(18)、螺母II(19)配合的固定卡槽及與銷釘(20)配合的銷釘孔,銷釘(20)與銷釘頭(22)之間設有一墊圈(21),大臂外殼I(48)、大臂外殼II(49)兩部分別安裝在U型支架II(35)、U型支架III(36)的內外兩側,小臂外殼I(50)、小臂外殼II?(51)兩部分分別安裝在U型支架I(30)的四周,腕部舵機I(27)一側通過聯軸器(1)與機械手部分電機(2)連接,另一側連接腕部舵機II(28),腕部舵機II(28)另一側通過舵盤I(29)與U型支架I(30)一端連接,U型支架I(30)另一端連接有L型支架(31),L型支架(31)的另一端與肘部舵機(32)連接,肘部舵機(32)上的舵盤II(34)通過支架間軸I(33)與U型支架II(35)一端連接,U型支架II(35)另一端與U型支架III(36)相互連接,肩部舵機I(46)一側通過舵盤III(39)與U型支架III(36)連接,支架間軸II(38)則穿過U型支架III(36)、肩部舵機支架(37)將肩部舵機I(46)的輸出軸、肩部舵機支架(37)與U型支架III(36)三者連接,肩部舵機I(46)、肩部舵機II(47)之間安裝有深溝球軸承(44),外部法蘭盤I(42)、外部法蘭盤II(43)分別安裝在深溝球軸承(44)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內部法蘭盤I(40)位于外部法蘭盤I(42)內部且與肩部舵機I(46)連接,內部法蘭盤II(41)位于外部法蘭盤II(43)內部且下端通過舵盤IV(45)與肩部舵機II(47)連接;
還包括螺栓I(5)、螺栓II(6)、螺栓III(8)、螺栓IV(9)、螺栓V(10),連桿I(4)的另一端、連桿II(7)的一端分別通過螺栓I(5)、螺栓II(6)與基體連桿II(13)的另一端連接,連桿II(7)中間通過螺栓III(8)與基體連桿I(12)另一端連接,連桿II(7)末端分別通過間隔設置的螺栓IV(9)、螺栓V(10)與手尖(11)進行固定連接;
所述基體(14)的四側分別有貫穿孔,連桿支架I(24)、連桿支架II(25)和連桿支架III(26)的頂部插入貫穿孔與基體(14)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自由度的仿生機械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腕部舵機I(27)上設有孔眼,腕部舵機I(27)通過孔眼與腕部舵機II(28)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明理工大學,未經昆明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515087.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適用于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夾持裝置
- 下一篇:一種龍門式桁架機械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