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和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333266.2 | 申請日: | 2018-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69275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1 |
| 發明(設計)人: | 王磊;卜江華;許雪;李永雙;于吉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寶沃汽車(中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11/02 | 分類號: | B60K11/02;B60K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創嘉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陳慶超;桑傳標 |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區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力 總成 冷卻系統 車輛 | ||
本公開涉及一種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和車輛,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包括變速箱的油冷器和接入到發動機冷卻液循環中的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相分隔的第一散熱部和第二散熱部,所述第一散熱部和油冷器流出的冷卻液進行混合,且混合后的部分冷卻液通過水管依次流經所述第二散熱部、油冷器并回流至發動機中。這樣,由第一散熱部和油冷器流出的冷卻液部分可進入第二散熱部內進行二次降溫,進一步降低冷卻液的溫度,可滿足變速箱的散熱需求,本公開提供的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可同時滿足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散熱需求,進一步提升了對油冷器內潤滑油的散熱效果,整體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動力總成的冷卻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和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動力總成高溫冷卻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發動機正常工作時,出口處的冷卻液的溫度可達到110℃-120℃,同時,根據環保能耗法規的要求動力總成中需匹配多擋位多寬速比的變速箱,該變速箱對潤滑油溫度的控制需要在130℃以內,要求更高的甚至需要控制在90℃以內,以確保潤滑效果來減小摩擦阻力。相關技術中,變速箱冷卻系統未直接耦合在發動機冷卻系統里,用于變速箱油冷器的冷卻液來自于發動機的出口或進口,由于發動機出口處的冷卻液溫度在110℃-120℃之間,對于變速箱油冷器的冷卻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實際需要,進口處冷卻液的溫度比出口處低,可滿足油溫限值為130℃的變速箱,但無法滿足油溫限值在90℃的變速箱的冷卻要求,即,用于變速箱的冷卻液溫度和潤滑油的溫度相差較小,冷卻能力較差,不能滿足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散熱需求。
發明內容
本公開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動力總成冷卻系統,該冷卻系統能夠同時滿足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散熱需求,進一步保證對油冷器內潤滑油的散熱效果。
本公開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使用本公開提供的動力總成冷卻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提供一種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包括變速箱的油冷器和接入到發動機冷卻液循環中的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相分隔的第一散熱部和第二散熱部,所述第一散熱部和所述油冷器流出的冷卻液進行混合,且混合后的部分冷卻液通過水管依次流經所述第二散熱部、所述油冷器并回流至發動機中。
可選地,所述第一散熱部上形成有第一進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散熱部上形成有第二進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油冷器上形成有第三進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上連接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三出水口上連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相連通且通過第三水管連接至所述發動機上,所述第三水管上還連接有與所述第二進水口相連通的第四水管,所述第二出水口通過第五水管連接至所述第三進水口上。
可選地,所述發動機上形成有進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三水管連接至所述進口上,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一進水口通過第七水管相連通。
可選地,所述發動機上還形成有第二出口,所述動力總成冷卻系統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出口的第六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六水管的連接處設置有節溫器。
可選地,所述第三水管上設置有電子泵。
可選地,所述動力總成冷卻系統還包括儲存有冷卻液的膨脹水箱,所述膨脹水箱通過第八水管接入到所述發動機冷卻液循環中。
可選地,所述第一散熱部包括第一散熱管,所述第二散熱部包括第二散熱管,所述第一散熱管和所述第二散熱管通過設置在所述散熱器的外殼中的隔板分隔。
可選地,所述第一散熱管和所述第二散熱管的容積比為3:1-4:1。
根據本公開的第二個方面,還提供一種車輛,包括動力總成和動力總成冷卻系統,所述動力總成冷卻系統為上述的動力總成冷卻系統。
可選地,所述車輛還包括暖風器,所述暖風器通過第九水管接入到所述動力總成冷卻系統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寶沃汽車(中國)有限公司,未經寶沃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3326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