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飛機結構疲勞試驗測量數據的動態監控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312002.9 | 申請日: | 2018-1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9207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9 |
| 發明(設計)人: | 翟新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64F5/60 | 分類號: | B64F5/60;G01N3/32 |
| 代理公司: | 中國航空專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陸峰 |
| 地址: | 71008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飛機 結構 疲勞 試驗 測量 數據 動態 監控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飛機結構疲勞試驗測量數據的動態監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進行靜力應變位移測量;步驟二、建立靜力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步驟三、進行疲勞應變位移測量;步驟四、建立疲勞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步驟五、進行正式疲勞試驗并進行靜力誤差計算和判斷;步驟六、進行正式疲勞試驗并進行疲勞誤差計算和判斷。本發明使用的理論依據正確,實施步驟清晰、簡單、計算機易控制和實施,工程概念明確。本發明的提出解決了飛機結構疲勞試驗中試驗是否正常運行不易確定的難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航空疲勞損傷容限試驗領域,特別是涉及到一種飛機結構疲勞試驗的數據動態監控方法。
背景技術
飛機結構疲勞試驗一般試驗周期較長、測量數據量極大、試驗狀態不易監控、測量數據實時監控及分析難度大,疲勞試驗是否有效持續穩定進行的結論不易給出。
在疲勞試驗中,針對測量數據的分析,常規的做法是當試驗完成一段時間后停試,專門留出時間對過去這一段時間中已測量應變和位移的有效性和穩定性進行分析和判斷,但由于數據量極大、僅憑肉眼分析和觀察、人為因素參與多、操作性不強、耗時太長。
針對飛機結構疲勞試驗中測量數據量大、測量數據分析難度大、不易監控等特點,可以通過先建立靜力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再建立疲勞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然后在正式疲勞試驗中進行疲勞應變位移測量數據與疲勞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對比、在靜力應變位移測量數據與靜力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對比、最后經過數據的真偽鑒別和誤差分析,給出飛機結構疲勞試驗是否有效持續穩定進行的結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飛機結構疲勞試驗的數據動態監控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飛機結構疲勞試驗的數據動態監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進行靜力應變位移測量。在各波峰、波谷值載荷下進行靜力應變位移測量,按照疲勞載荷譜排列中順序,依次分別按照靜力應變位移測量要求,測量各個波峰、波谷值在其100%載荷下的監控部位(含主要考核部位、載荷監控部位)的應變片應變值εij,(i=1,2,3......,N;j=1,2,3,......,M)和位移值μij,(i=1,2,3......,N;j=1,2,3,......,L),N為載荷譜中波峰、波谷總個數,M為試驗件中監控部位(含主要考核部位、載荷監控部位)的應變片個數,L為試驗件中監控部位的位移測量點個數。
步驟二、建立靜力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按照步驟一,重復3次,分別計算各個應變測量值的平均值各個位移測量值的平均值其中,
步驟三、進行疲勞應變位移測量。按照疲勞載荷譜順序、已確定的加載頻率進行走譜,依次分別測量各波峰、波谷值瞬間的監控部位(含主要考核部位、載荷監控部位)的應變片應變值ε’ij,(i=1,2,3......,N;j=1,2,3,......,M)和位移值μ’ij,(i=1,2,3......,N;j=1,2,3,......,L)。
步驟四、建立疲勞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按照步驟三,重復10次,分別計算各個應變測量值的平均值各個位移測量值的平均值其中,
步驟五、進行正式疲勞試驗并進行靜力誤差計算和判斷。在疲勞試驗中需要進行靜力測量時,按照疲勞載荷譜排列中順序,依次分別按照靜力應變位移測量要求,測量各個波峰、波谷值在其100%載荷下的監控部位(含主要考核部位、載荷監控部位)的應變片應變值εεij和位移值μμij,并計算靜力應變位移測量值與靜力應變位移測量基本數據模板之間的相對誤差η’ij和η”ij,判斷η’ij和η”ij是否滿足或若滿足,則應立刻停止試驗并進行檢查、排故和數據的真偽鑒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未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1200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