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純電動汽車輪轂電機端蓋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290304.0 | 申請日: | 2018-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3024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08 |
| 發明(設計)人: | 楊通;應紅亮;鄭陽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電驅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電驅動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K5/04 | 分類號: | H02K5/04;B60K7/00 |
| 代理公司: | 上??剖⒅R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陳源源 |
| 地址: | 200240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動汽車 輪轂 電機 結構 | ||
一種純電動汽車輪轂電機端蓋結構,包括內圈單元、外圈單元和多個加強筋模塊,所述的內圈單元和外圈單元同心設置并且通過加強筋互相連接,每個加強筋模塊包括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所述的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沿著內圈直徑的延長線左右對稱分布,均一端連接外圈單元內沿,另一端連接內圈單元外沿,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延長線的夾角為45度。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最大化地降低端蓋的重量,最終減小輪轂電機在整車中的簧下質量,保證了電機在多種工況下的可靠性并減輕了電機的實際質量,提升了整車的不平順度、舒適度和車內實際使用空間,增大了汽車實際傳動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汽車輪轂電機機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純電動汽車輪轂電機端蓋結構。
背景技術
作為新能源驅動電機的輪轂電機具有很多優點,比如,可直接裝在車輪的輪輞內部,直接驅動汽車行駛,節省了汽車動力系統所占空間,降低了整車重量和結構復雜度。這種驅動方式可以縮短動力的傳動路徑,取消了全部的動力傳送系統,從而提高了車輛的傳動效率。
但是,輪轂電機集成在輪輞上之后,會導致簧下質量增加,從而造成電動汽車垂直方向振動幅度增大,影響輪胎的附著性能,而這會對汽車的控制不利,同時這樣也降低了車輛的平順性和乘坐舒適性,所以需要對輪轂電機進行輕量化。另一方面,由于輪轂電機主要通過端蓋與輪輞連接在一起,端蓋外部承受載荷工況惡劣,所以如何保證輪轂電機端蓋可靠性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減輕輪轂電機的質量優化輪轂電機的端蓋外部結構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純電動汽車輪轂電機端蓋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純電動汽車輪轂電機端蓋結構,包括內圈單元、外圈單元和多個加強筋模塊,所述的內圈單元和外圈單元同心設置并且通過加強筋互相連接,每個加強筋模塊包括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所述的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沿著內圈直徑的延長線左右對稱分布,均一端連接外圈單元內沿,另一端連接內圈單元外沿,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延長線的夾角為45度。
進一步地,所述的外圈單元上均勻分布有多個沉孔,沉孔內設有外轉子螺栓孔。
進一步地,所述的外轉子螺栓孔的數量為28~35個。
進一步地,所述的內圈單元上均勻分布有多個輪轂螺栓孔。
進一步地,所述的內圈單元、加強筋模塊和外圈單元由鋁合金一體成型生成。
進一步地,所述鋁合金采用7075鋁合金。
進一步地,所述的加強筋模塊數量為10~15個。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均采用兩端粗中間細的臺階式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通過加強筋模塊、內圈單元和外圈單元的組合在滿足其結構強度的情況下最大化地降低端蓋的重量,最終減小輪轂電機在整車中的簧下質量,保證了電機在多種工況下的可靠性并減輕了電機的實際質量,提升了整車的不平順度、舒適度和車內實際使用空間,增大了汽車實際傳動效率。
2、本發明采用了傾斜式和對稱周向分布設計的加強筋,加強筋之間的夾角為 45度,能夠有效的提高輪轂電機承受扭轉和徑向力,提升輪轂電機的整機強度,滿足在多種不同惡劣工況下的使用。
3、本發明的外圈單元采用周向分布設計的沉孔和外轉子螺栓孔,端蓋外部螺栓需要承受較大扭矩,沉孔用于減少螺栓的長度,降低螺栓孔的實際承受力,提高螺栓的使用壽命。
4、本發明的臺階式結構的加強筋能夠在滿足其結構強度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端蓋的重量,減小輪轂電機在整車中的簧下質量。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電驅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電驅動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電驅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電驅動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9030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