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鋁排及其成型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258809.9 | 申請日: | 2018-10-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0114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二群;楊魁;劉長翠 | 申請(專利權)人: | 蚌埠金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50/528 | 分類號: | H01M50/528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李德勝 |
| 地址: | 2330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新能源 電池 及其 成型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新能源電池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鋁排及其成型方法,包括鋁排本體,所述鋁排本體上設有若干貫穿其自身的安裝孔,各所述安裝孔沿鋁排本體長的方向布置,如此,本申請提供的一種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鋁排,包括容置槽,該容置槽和電池端子卡合,在裝配時,只需要將容置槽和電池端子卡合起來,就能夠對鋁排進行定位,且定位后的鋁排由于容置槽和電池端子卡合限位,能夠有效避免整車出現較大的沖擊、碰撞等狀況時,機構中的功能構件與導線之間以及各連接部件間會因位移、拉扯而發生摩擦破損或斷開等失效的現象。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新能源電池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鋁排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石油能源的衰竭及人們對環保要求的越來越高,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車將在陸上交通工具陣營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動力能源——動力電池,其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標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車載動力電池由數十、數百甚至數千的電池串并聯而成,連接各電池的連接端子一般是直接經由螺釘固定,長期使用會遇到以下情況:
1、當整車出現較大的沖擊、碰撞等狀況時,機構中的功能構件與導線之間以及各連接部件間會因位移、拉扯而發生摩擦破損或斷開等失效;
2、由于用于串并聯各電池的連接部件是直接貼靠在電池端子上的,電池端子和連接部件之間相對松散,裝配可靠性差,需要定位工具或者人工輔助才能完成裝配;
3、連接部件中一些采用銅包覆鋁結構形式,其目的是為了增強連接部件的屈服強度,提升連接部件的機械強度,提升整個動力電池的傳輸效率和使用壽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3.1)銅包覆鋁結構加工工序復雜,(3.2)銅的成本遠遠高于鋁,銅的引入提升了產品的成本,(3.3)由于銅包覆鋁的機械性能和強度都相對于鋁得到極大提升,也相應的使得加工銅包覆鋁材料時,加工強度和難度提升,由于結構和制造工藝相對復雜,因此,成本相對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鋁排。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鋁排,包括鋁排本體,所述鋁排本體上設有若干貫穿其自身的安裝孔,各所述安裝孔沿鋁排本體長的方向布置,且安裝孔位于鋁排本體兩側;所述鋁排本體一端面上設有用于和電池端子卡合的容置槽,所述的容置槽至少兩個,且容置槽布置在鋁排本體中間位置,容置槽呈方形或矩形狀結構,所述鋁排本體經由沖壓工藝形成所述容置槽。
優選的,所述容置槽中間位置處還設有通孔。
優選的,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厚度為2~2.5mm,所述鋁排的厚度在4~6mm。
優選的,所述的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鋁排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初步處理,車削掉經鋁錠表面的氧化皮;
(2)將初步處理后的鋁錠加熱到700℃~720℃,得到熔融狀態下的鋁液,備用;
(3)將步驟(2)中的鋁液引至擠壓筒內,并以0.2m/min~0.3m/min的擠壓速度向所述產品模具行進,對所述鋁液進行擠壓,將所述鋁液從所述產品模具的模孔中擠出,形成所述鋁排本體;
(4)將步驟(3)中的鋁排本體采用沖孔機進行沖孔,形成所述安裝孔;
(5)采用壓機再將步驟(4)中的鋁排本體進行壓實,至厚度在4~6mm;
(6)采用壓機和相應的模具對步驟(5)中的鋁排本體進行沖壓,形成所述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厚度為2~2.5mm;
(7)對步驟(6)的容置槽中間位置進行穿孔處理,形成所述通孔。
本申請中,所述步驟(2)中,是在具有強制熱風循環系統的電阻爐內進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蚌埠金實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蚌埠金實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5880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池包及電動工具系統
- 下一篇:極耳錯位控制方法及卷繞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