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檢測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的檢測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229610.3 | 申請日: | 2018-10-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126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玥;原建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V11/00 | 分類號: | G01V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陳琳琳;王蔚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檢測 汽車底盤 常規 目標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檢測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的檢測系統,其包括:定位子系統,利用融合激光技術,對檢測位置進行定位;利用超寬帶技術和無載波通信技術,采集、記錄檢測位置和檢測路徑;聲相儀子系統,用于采集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異常聲響發出的聲音信號,對其進行聲源定位,獲得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異常聲響的聲音強度,生成聲音圖像;高光譜子系統,通過搭載在不同空間平臺上的高光譜傳感器,在汽車底盤區域采集汽車底盤區域外部特征的高光譜影像信息,生成高光譜圖像;和數據處理子系統,采用基于灰度信息法或變換域法或基于特征法進行圖像配準,將聲音圖像和高光譜圖像進行合成,生成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圖像,實現對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的檢測。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汽車底盤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檢測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的檢測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人力成本的逐年上漲,企業對于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也水漲船高,不同的應用領域對工業機器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現有技術的工業機器人適用于包括機器人生產制造、建筑等多種領域,但是由于汽車底盤對于機器人外形、目標檢測方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尚未有適用于針對汽車底盤的非常規目標多源檢測機器人。
目前,現有技術提出了一種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高精度運動軌跡檢測系統,該檢測系統來自一篇專利:《一種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高精度運動軌跡檢測系統》(申請號為:201510595183.0;申請人: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所述檢測系統包括慣性傳感定位、電磁定位、機器視覺定位三個模塊化的子系統以及數據處理平臺,慣性傳感定位子系統、電磁定位子系統和機器視覺定位子系統采集的數據均傳輸到所述數據處理平臺,以實現信息融合定位和協作定位;采用三個子系統的設計獲取多源信息,并進一步在每個子系統中均設置相應的處理器,從而生成局部的定位跟蹤軌跡通過串行通信總線傳送至數據處理平臺;借助多源信息融合算法提升檢測的精度和維度。但是,該系統僅能實現常規目標的定位和運動軌跡檢測,并不能檢測一些非常規目標。
另外,現有技術提出了一種巡檢機器人,該機器人來自一篇專利:《一種巡檢機器人》(申請號為:201621013503.3;申請人: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述巡檢機器人包括:機器人本體控制系統、信息采集及處理系統、導航系統;機器人本體控制系統包括云臺角度控制、檢測設備控制、傳輸控制、機器人運動控制、停障控制、機器人電源管理和儲電控制;能夠以全自主、本地或遠方遙控模式代替或輔助人工進行巡檢,巡檢內容包括設備溫度、儀表等,具有檢測方式多樣化、智能化、巡檢工作標準化、客觀性強等特點。同時,系統集巡視內容、時間、路線、報表管理與一體,實現了巡檢全過程自動管理,并能夠提供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但是,該機器人僅適用于變電站巡檢,無論是系統外形還是功能均不適用于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的檢測。
現有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檢測采用的通常是采用人工檢測方法,檢測員手持頂部彎曲并帶有一面小鏡子的探測桿,將鏡面朝上,伸入汽車底盤下方,通過肉眼觀察進行非常規目標檢測。該檢測方法存在如下問題:
1.僅能檢測到汽車底盤表面的肉眼可見的非常規物品;
2.檢測結果受檢測員主觀態度影響;
3.費時費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由于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包括:外部附著物和內部鑲嵌物,且汽車底盤可使用的檢測空間有限,為解決現有的檢測系統存在上述缺陷,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用于檢測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的檢測系統,利用聲學、光學、電磁波學、脈沖通信,獲取多源信息,實現異常聲音圖像和異常光譜圖像的結合,生成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圖像,進而實現信息融合和協作檢測,提升了汽車底盤非常規目標檢測的精度和維度,克服單個系統獲得的信息量單一以及容易受環境因素干擾的問題,替代了現有的人工檢測的工作。所述檢測系統包括:
定位子系統,用于利用融合激光技術,對檢測位置進行定位;利用超寬帶技術(Ultra Wideband,簡寫UWB)和無載波通信技術,采集、記錄檢測位置和檢測路徑;所述檢測位置為汽車底盤發生異響的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296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