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殺蟲劑氟啶蟲胺腈中間體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203019.0 | 申請日: | 2018-10-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0535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21 |
| 發明(設計)人: | 楊朝暉;付洪信;王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濟南科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D213/32 | 分類號: | C07D21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開陽星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10 | 代理人: | 姚金金 |
| 地址: | 250100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三氟甲基 甲硫基 乙基 甲基乙基硫醚 三氟甲基吡啶 氟啶蟲胺腈 殺蟲劑 鹵代 催化劑 合成 飽和食鹽 反應壓力 靜置分層 控制壓力 污染排放 混合物 保護氣 不溶物 縛酸劑 干燥劑 有機相 溶劑A 溶劑 產率 滴加 混勻 水中 制藥 過濾 冷卻 濃縮 農藥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殺蟲劑氟啶蟲胺腈中間體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屬于農藥制藥領域,其特征在于,將5?鹵代?2?三氟甲基吡啶和甲基乙基硫醚,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得到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所述反應過程為:1)在保護氣條件下,將甲基乙基硫醚、溶劑A、催化劑和縛酸劑混勻,升溫至110~135℃,控制壓力為2~3個大氣壓,滴加5?鹵代?2?三氟甲基吡啶和溶劑B的混合物,控制30~45min滴完,控制反應溫度為140~155℃,反應壓力為4~7個大氣壓,繼續反應10~15h結束;2)將體系冷卻,過濾除去不溶物得到濾液,將濾液加入到約2~3倍體積的飽和食鹽水中,靜置分層,有機相水洗后,用干燥劑干燥后,濃縮得到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本發明步驟少,產率較高,污染排放較少。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藥制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殺蟲劑氟啶蟲胺腈中間體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氟啶蟲胺腈(sulfoxaflor)為美國陶氏益農公司(Dow AgroSciences)研制第1個新穎Sulfoximine類農用殺蟲劑,2010年11月2日在英國倫敦召開世界農藥研究會議上,該公司將其公布。氟啶蟲胺腈殺蟲譜與新煙堿殺蟲劑有所不同,其對新煙堿類產生抗性的刺吸性昆蟲也具有較高防效效果,可以說是抗性管理方面的一個新防治藥劑,被殺蟲劑抗性行動委員會(Insect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IRAC)認定為全新Group 4C類殺蟲劑中唯一成員。氟啶蟲胺腈的分子式為C10H10F3N3OS,化學結構式如下:
氟啶蟲胺腈是磺酰亞胺類殺蟲劑,磺酰亞胺作用于昆蟲的神經系統,即作用于膽堿受體內獨特的結合位點而發揮殺蟲功能。可經葉、莖、根吸收而進入植物體內。氟啶蟲胺腈具有高效、廣譜活性,使用量低并且殘效期長。適用于防治棉花占蝽、蚜蟲、粉虱、飛虱和蚧殼蟲等。能有效防治對煙堿類、菊酯類、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產生抗性的吸汁類害蟲。對非靶標節肢動物毒性低,是害蟲綜合防治優選藥劑。
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是合成制備氟啶蟲胺腈的重要中間體,其結構式如下所示:
現有技術中,合成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的方法主要有:①以 3-(二甲氨基)丙烯腈為原料,經過6步反應得到目標化合物。該方法合成路線長,產率低,操作復雜,并且反應中要用到“格氏試劑”。②以正丁醛為原料合成目標化合物。該方法實驗操作復雜,還要用到貴金屬鋯的氯化物。③以β-甲基丙烯醛為原料合成目標化合物。該方法存在反應步驟較長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殺蟲劑氟啶蟲胺腈中間體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該合成方法反應步驟短,產率較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殺蟲劑氟啶蟲胺腈中間體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將5-鹵代-2-三氟甲基吡啶和甲基乙基硫醚,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得到3-[1-(甲硫基)乙基]-6(三氟甲基)吡啶。
所述反應過程為:
1)在保護氣條件下,將甲基乙基硫醚、溶劑A、催化劑和縛酸劑混勻,升溫至110~135℃,控制壓力為2~3個大氣壓,滴加5-鹵代-2-三氟甲基吡啶和溶劑B的混合物,控制30~45min滴完,控制反應溫度為140~155℃,反應壓力為4~7個大氣壓,繼續反應10~15h結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濟南科海有限公司,未經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濟南科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0301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