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測試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065688.6 | 申請日: | 2018-09-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578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19 |
| 發明(設計)人: | 朱天軍;鄭紅艷;蔡超明;李劍英;宗長富;許錦輝;劉廣榮;肖木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肇慶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1M5/00 | 分類號: | G01M5/00;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眾志華清知識產權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張明月 |
| 地址: | 526060***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車門鉸鏈 加載 車門鉸鏈 剛度測試 加載桿 位移剛度 性能曲線 殘余變形量 剛度試驗臺 加載電動缸 測試 安裝夾具 車輛檢測 固定汽車 卸載過程 預定位置 白車身 加載點 加載機 拉壓 螺桿 自動化 采集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測試方法,屬于車輛檢測技術領域。一種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測試方法,使用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試驗臺進行測試;首先,固定汽車白車身:然后啟動加載機,先將加載桿定位于加載前預定位置,使加載桿前端的螺桿與車門鉸鏈固定點安裝夾具上的加載點連接,進而進行加載;使加載電動缸帶動加載桿對車門鉸鏈固定點進行拉壓加載;最后根據采集到的力及位移的數據作出加載過程的力—位移剛度性能曲線及卸載過程的力—位移剛度性能曲線;同時得出殘余變形量。本發明對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進行有效準確的測試,操作簡單,自動化程度高,結果可靠。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測試方法,屬于車輛檢測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新車出廠運行前,需要對汽車白車身上的各部件的剛度做測試,以觀察這些部件在受到不同載荷、不同方向的壓力和拉力時所發生的變形情況以及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和拉力。
汽車車身是由鋼板經過鈑金工藝制成的車身本體再與其它鈑金件一起結合成整車,汽車車身上的每一個部件連接的牢固性直接關系到車身的整體安全性能,因此為了保證汽車的行駛安全,需要對車身上的各部件的鏈接固定點剛度進行測試,以觀察這些部件在受到不同載荷、不同方向的壓力和拉力時所發生的變形情況以及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和拉力,以適應汽車行駛過程中的顛簸、沖擊力等外力作用,保障車身的整體安全性能。因此需要一種車身安裝固定點剛度試驗臺以及相應的測試方法來進行全方位的測試。汽車車門是汽車車身的主要部件之一,其與車身的連接強度和剛度關系到汽車的安全性,因此再投入使用前需要對車門的鉸鏈固定點進行剛度測試。
現有的車身剛度測試方法中,通過人工讀取百分表的數值和繪制撓曲線,工作量大,容易帶來人為誤差,同時,位移測量系統和應力測量系統完全獨立,試驗者需要分別測量和處理兩類數據,勞動強度大,操作不方便。
現有技術中,已經有了針對與車身安裝固定點的剛度試驗臺,用于在研車白車身剛度測試工作,模擬實際工作過程中的約束條件和載荷條件,用于測試車身安裝固定點剛度,也可以用于測試車身外表面鈑金件抗凹陷能力,但是現有技術中公開的僅僅是一種試驗臺,并沒有針對于汽車不同部件的具體的剛度測試方法。因此,汽車設計師仍然不能很好的對汽車的重要部位進行剛度測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操作方便、準確性高、可自動化測試的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測試方法,來檢測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的剛度,驗證車門是否能經得住汽車實際運行過程中的約束條件和載荷條件。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測試方法,使用車身安裝固定點剛度試驗臺進行測試;所述車身安裝固定點剛度試驗臺包括通過數模輸出卡與控制主板連接的伺服驅動加載單元、通過數模輸入卡與控制主板連接的位移傳感器和力傳感器、通過力傳感器與伺服驅動加載單元相連接的加載桿、與控制主板連接的控制系統和控制柜、用于進行加載的加載體,其特征在于:測試時將車身設置在固定裝置上;所述固定裝置包具有若干T形安裝槽的工作臺以及固定在工作臺表面的若干車身固定支架;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通過螺栓與安裝夾具連接;
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固定汽車白車身:根據CAE分析時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試驗對汽車在試驗臺上的約束要求,調整約束工裝,實現車身全約束,白車身固定約束點與CAE分析保持一致;
步驟2、測試準備:安裝汽車車門鉸鏈固定點剛度測試的加載電動缸作為伺服驅動單元,根據CAE分析時加載點的位置及數量布置加載電動缸及傳感器;
步驟3、進行加載:調整加載部分的位置使加載桿與車門鉸鏈固定點上的安裝夾具連接,根據車型以及汽車車門型號在控制系統中選擇加載方案,對車門鉸鏈固定點X、Y、Z向的加載試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肇慶學院,未經肇慶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6568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