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汽車前上車身穩定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058858.8 | 申請日: | 2018-09-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728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05 |
| 發明(設計)人: | 沈瑋 | 申請(專利權)人: | 昶洧新能源汽車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0 | 分類號: | B62D25/00;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脫穎律師事務所 31259 | 代理人: | 脫穎 |
| 地址: | 中國香*** | 國省代碼: | 中國香港;8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前懸架 氣室 穩定組件 前車身 右前輪 左前輪 車身 汽車 車輛儀表板 側向振動 電動車輛 電動汽車 防撞性能 上部氣室 穩定結構 組件連接 大面板 連接軌 橫軌 前部 | ||
1.一種車身,包括前車身、后車身以及設置在所述前車身之后和所述后車身之前的乘客室,所述車身包括:
與右前懸架組件連接的右前輪艙;
與左前懸架組件連接的左前輪艙;
跨所述前車身側向地延伸、位于所述右前輪艙和所述左前輪艙后方并位于所述乘客室前方的氣室面板;和
穩定組件,包括:
與所述右前輪艙和所述左前輪艙連接的橫軌,用于在所述右前懸架組件和所述左前懸架組件之間傳遞載荷;
與所述右前輪艙、所述左前輪艙和所述氣室面板連接的氣室連接軌,用于在所述氣室面板、所述右前輪艙和所述左前輪艙之間傳遞載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其中:
所述氣室連接軌包括沿著所述氣室面板和所述右前輪艙之間的第一矢量線性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所述氣室面板和所述左前輪艙之間的第二矢量線性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矢量由此形成角度;和
所述橫軌從右前輪艙線性延伸到所述左前輪艙,
由此所述氣室連接軌和所述橫軌在所述氣室面板、所述右前輪艙和所述左前輪艙之間形成大致三角結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由整體結構構件形成。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其中所述氣室連接軌還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間并沿著氣室面板的上脊線性延伸,由此所述氣室連接軌和所述橫軌在所述氣室面板、所述右前輪艙和所述左前輪艙之間形成大致梯形結構。
5.如權利要求1的車身,其中:
所述氣室連接軌包括在所述氣室面板和所述右前輪艙之間沿第一條彎曲路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所述氣室面板與所述左前輪艙之間沿第二條彎曲路徑延伸的第二部分;和
所述橫軌從所述右前輪艙線性延伸到所述左前輪艙,
由此所述氣室連接軌和所述橫軌在所述氣室面板、所述右前輪艙和所述左前輪艙之間形成大致D形結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其中所述氣室連接軌包括:
將所述氣室連接軌與所述氣室面板上部連接的第一個附接結構;
將所述氣室連接軌與所述氣室面板上部連接的第二個附接結構,所述第一個附接結構和所述第二個附接結構設置在所述氣室面板的中心線的任一側,所述中心線位于所述右前輪艙和所述左前輪艙之間的側向中心處;
將所述氣室連接軌與所述右前輪艙連接的第三個附接結構;和
將所述氣室連接軌與所述左前輪艙連接的第四個附接結構。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身,其中:
所述右前輪艙在所述右前輪艙的連接區域與所述右前懸架組件連接;
所述左前輪艙在所述左前輪艙的連接區域與所述左前懸架組件連接;
所述第三個附接結構在所述右前輪艙的連接區域將所述氣室連接軌與所述右前輪艙連接;和
所述第四個附接結構在所述左前輪艙的連接區域將所述氣室連接軌與所述左前輪艙連接。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其中所述橫軌包括:
肋條,沿所述橫軌的中心軸線沿第一個方向延伸并限定肋條平面;
第一個附接結構,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個方向的第二個方向沿所述肋條平面延伸穿過所述橫軌,所述第一附接結構將所述橫軌連接至所述右前輪艙。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其中:
所述橫軌由第一個結構構件形成;和
所述氣室連接軌由第二個結構構件形成,所述第二個結構構件與所述第一個結構構件分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昶洧新能源汽車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昶洧新能源汽車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58858.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方便安裝的騎馬螺栓結構
- 下一篇:車身側部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