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三旋翼無人機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046111.0 | 申請日: | 2018-09-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101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1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春濃 | 申請(專利權)人: | 佛山皖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4C27/08 | 分類號: | B64C27/08;B64C29/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28000 廣東省佛山市禪***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承載龍骨 機身 旋翼 風壓傳感器 短翼 水平旋翼 豎直 飛行控制系統 角度傳感器 無人機系統 前側表面 升力系統 運行作業 轉臺機構 便捷性 側表面 后半段 后端面 包覆 均布 升力 垂直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三旋翼無人機結構,包括承載龍骨、機身、豎直旋翼、水平旋翼、短翼、轉臺機構、角度傳感器、風壓傳感器及飛行控制系統,承載龍骨包覆在機身后半段外表面,豎直旋翼通過短翼與機身外的承載龍骨側表面相互連接,水平旋翼位于承載龍骨后端面,每個短翼上均設至少三個風壓傳感器,機身前側表面均布至少三個風壓傳感器。本發明一方面可有效為無人機設備充足的升力,另一方面可有效的實現無人機垂直起降、水平運行作業的靈活性和便捷性,還可實現快速對無人機系統記性升力系統調整、更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人機結構,確切地說是一種新型三旋翼無人機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所使用的旋翼式無人機設備中,旋翼機構往往通過連接梁安裝在機身側表面或直接位置機身的前端面、后端面及上端面任意位置,這種結構雖然可以滿足為無人機提供飛行時所需的升力,滿足無人機飛行作業的需要,但一方面造成無人機升力體結構固定,不能根據飛行中的氣流變化靈活調整無人機所受升力的方向,從而一方面造成無人機飛行時的運行能耗相對較高,另一方在造成無人機設備飛行時對復雜氣流環境調整及適應能力差,嚴重影響了無人機設備使用的靈活性和可靠性,同時,傳統的旋翼布局方式,一方面需要為無人機增加額外的重量,影響無人機的有效承載能力,另一方面也極易造成無人機設備機體內部空間受到影響,導致無人機設備機內空間利用率低下,嚴重影響無人機設備的承載能力和承載作業的靈活性,于此同時,當前無人機設備的諸如旋翼、驅動引擎等升力系統設備與機身間連接相對固定,因此導致當升力系統需要進行更換、維護及檢修作業時,拆除及安裝難度大,且工作效率低下,從而嚴重影響了無人機設備故障排出效率和無人機設備運行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因此針對這一現狀,迫切需要開發一種全新的輪胎結構,以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三旋翼無人機結構,該發明結構簡單,運行效率高,對升力系統調控靈活且調控精度高,一方面可有效為無人機設備充足的升力,且升力方向調整靈活方便,可有效提高無人機設備對復雜氣流環境的抵御能力并有效降低無人機設備運行能耗,另一方面可有效的實現無人機垂直起降、水平運行作業的靈活性和便捷性,節省無人機設備機內空間,提高無人機設備的空間利用率和有效載荷能力,從而極大的提高無人機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便捷性和適航性,除此之外,還可實現快速對無人機系統記性升力系統調整、更換,在提高無人機故障排出效率的同時,有效的提高無人機設備運行的靈活性、穩定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新型三旋翼無人機結構,包括承載龍骨、機身、豎直旋翼、水平旋翼、短翼、轉臺機構、角度傳感器、風壓傳感器及飛行控制系統,機身為軸線與水平呈0°—45°夾角的密閉腔體結構,承載龍骨為與機身同軸分布的框架結構,承載龍骨包覆在機身后半段外表面,并通過至少兩條導向滑軌與機身外表面滑動連接,導向滑軌和承載龍骨內表面均與機身外表面平行分布,且每條導向滑軌上均設至少兩個定位塊,定位環沿導向滑軌均布,其后端與導向滑軌間通過電磁定位銷相互連接,前端面通過電磁定位銷與機身外表面相互連接,豎直旋翼共兩個,以機身軸線對稱分布在機身兩側,各豎直旋翼通過短翼與機身外的承載龍骨側表面相互連接,短翼兩端分別設轉臺結構,并通過轉臺機構與承載龍骨外表面和豎直旋翼外表面相互鉸接,短翼軸線與機身軸線相互垂直分布,短翼下端面與水平面呈0°—60°夾角,短翼軸線與豎直旋翼軸線呈0°—60°夾角,豎直旋翼軸線與水平面呈±45°,水平旋翼一個,位于承載龍骨后端面并與承載龍骨同軸分布,豎直旋翼、水平旋翼之間的距離不大小于承載龍骨有效長度的1/5,角度傳感器數量與轉臺機構數量一致,且每個轉臺機構上均設至少一個角度傳感器,風壓傳感器若干,每個短翼上均設至少三個風壓傳感器,并沿短翼軸線方向均布在短翼的上端面、前端面和下端面上,且短翼上端面、前端面和下端面的各風壓傳感器相互間隔分布,機身前側表面均布至少三個風壓傳感器,機身側表面的風壓傳感器沿機身軸線均布,且機身兩側的風壓傳感器以機身軸線對稱分布,飛行控制系統嵌于機身內,并分別與豎直旋翼、水平旋翼、轉臺機構、角度傳感器、風壓傳感器及電磁定位銷電氣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佛山皖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佛山皖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4611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三旋翼無人機升力系統
- 下一篇:一種飛行作業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