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039187.0 | 申請日: | 2018-09-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22937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4 |
| 發明(設計)人: | 張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平 |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東方至睿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85 | 代理人: | 霍金虎 |
| 地址: | 614100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白刺 尖茶 烘焙 嫩葉 定型 制作 上色 殺青 產品口味 形態完整 烘干機 翻動 烘干 炒制 放入 揉捻 采摘 美觀 茶葉 篩選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采摘;2)篩選;3)殺青;4)定型;5)揉捻;6)炒制;7)烘干:將經過步驟6)處理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放入烘干機中進行慢火烘焙,并進行揮鍋,反復翻動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在烘焙的過程中使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逐步的發出香味并自動上色。本發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步驟簡單,在殺青步驟后進行定型操作,能使白刺尖茶形態完整美觀,茶葉不碎、而且易成為索條狀;而且制作步驟中不需要添加輔料,慢炒的同時實現慢慢定型,最后在烘焙的過程中產品逐步的發出香味并自動上色,所制作的白刺尖茶能保持正常色澤,產品口味更加回味,香味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中醫認為,茶葉上可清頭目,中可消食滯,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飲品。中國現代名茶有數百種之多,主要有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和黑茶六大茶系,在此基礎上還開發有花茶、速溶茶、藥茶等。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國內茶葉消費向多元化、品牌化、名優化發展,其中以含特別營養或具特別治療效果的植物葉子為原料制成的非茶樹葉飲品逐漸被大眾青睞。
白刺尖是一種生長在海拔1000-3000米的五加科傘形目木本植物,主要分布于西自四川西部(天全、屏山)、云南西北部(維西),東至海濱,北自山西西南部(永濟)、陜西北部(延安),南至云南南部(蒙自)和東南海濱的廣大地區內。根葉入藥療效顯著,在彝族有治療癱瘓的作用。在醫學上有降人體的各種心火,即祛火的作用,可清膽、明目、通血(人體血管堵塞之后可通血)的作用。由于白刺尖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極大的藥用價值和油料開發價值,近年來已在國內外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由于對白刺尖的使用一直保留在民間,因此對目前對白刺尖研究開發還不多。
如今在茶葉消費日益成為社會潮流的今天,加工生產白刺尖茶產品很受消費者青睞,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于白刺尖澀、苦味較重,無法制作出高品質的白刺尖茶,致使白刺尖茶資源開發形成瓶頸。現有技術中一般綠茶的加工,簡單地可以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而對于白刺尖茶采用傳統茶葉制作方法不能充分發揮白刺尖茶的藥效,也會破壞白刺尖的營養價值,因此急需一種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摘:于早上5-7點采集新鮮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
2)篩選:將步驟1)采摘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進行篩選處理,去除雜質和碎葉;
3)殺青:將經過步驟2)篩選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投入殺青機,殺青時間為15-30分鐘;
4)定型:將經過步驟3)殺青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裝入塑料袋進行密封,密封時間為2-3小時;
5)揉捻:將經過步驟4)處理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放入揉捻機進行慢速揉捻,以便脫去產品中多余的水分,并起到逐步整形的作用;
6)炒制:將經過步驟5)處理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放入炒制機進行炒制,使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在炒制過程中逐步脫去所有的水分并逐步炒干;
7)烘干:將經過步驟6)處理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放入烘干機中進行慢火烘焙,在烘焙的過程中使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逐步的發出香味并自動上色。
本發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在步驟5)中:所述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的揉捻時間控制在2-3小時。
本發明的天然野生白刺尖茶的制作方法,在步驟7)中:所述天然野生白刺尖嫩葉的烘焙時間控制在3-5小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平,未經張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391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