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互聯網的核磁共振探測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910111.4 | 申請日: | 2018-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0617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21 |
| 發明(設計)人: | 肖立志;鄭文斌;廖廣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G01V3/32 | 分類號: | G01V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吳會英;黃健 |
| 地址: | 102249***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核磁共振 測井數據 探測系統 云端服務器 地面系統 井下 互聯網 核磁共振測井 分布式計算 快速處理 同步傳輸 反演 構建 申請 存儲 采集 發送 傳輸 石油 開發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核磁共振探測系統,包括: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核磁共振地面系統、以及云端服務器;其中,核磁共振地面系統,用于獲取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發送的測井數據,并將測井數據同步傳輸至云端服務器;云端服務器,用于根據核磁共振地面系統傳輸的測井數據進行分布式計算處理,獲得反演結果。本申請的方案中,通過基于互聯網的核磁共振探測系統的構建,可以利用云端服務器對測井數據進行存儲和快速處理,能夠提高對核磁共振測井采集到的測井數據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有利于石油礦藏的開采開發。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核磁共振探測系統。
背景技術
核磁共振自1946年被發現以來,已成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以及醫學等領域的有利分析測試手段。1952年,Varian公司申請了地磁場核磁共振測井儀專利,并于1960年投入商業化服務。1978年,Los Alamos實驗室Jackson發明了“inside-out”磁體結構的脈沖核磁共振技術,奠定了永磁體核磁共振脈沖測井儀的理論基礎。2000年,隨鉆核磁共振樣機制作完成。
核磁共振測井是一種通過測量地層流體中氫核的弛豫特性,提供反映地層儲集特性的測井新技術。核磁共振測井技術可有效應用于儲層物性參數的計算,儲層流體性質的識別等,對識別低電阻率、低孔低滲油氣層、評價儲層孔隙結構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核磁共振測井要采集成百上千的測井數據,對大量的測井數據進行相關計算,需要非常大的計算機內存,而且計算的速度很慢。
因此,如何提高對核磁共振測井采集到的測井數據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是本領域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核磁共振探測系統,以提高對核磁共振測井采集到的測井數據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核磁共振探測系統,包括:
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核磁共振地面系統、以及云端服務器;
其中,
所述核磁共振地面系統,用于獲取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發送的測井數據,并將所述測井數據同步傳輸至云端服務器;
所述云端服務器,用于根據所述核磁共振地面系統傳輸的測井數據進行分布式計算處理,獲得反演結果。
可選地,所述核磁共振地面系統包括:
與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連接的數據傳輸裝置;
所述數據傳輸裝置,用于將所述測井數據同步傳輸至云端服務器。
可選地,所述核磁共振地面系統還包括:
與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連接的數據存儲裝置;
所述數據存儲裝置,用于存儲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發送的測井數據。
可選地,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包括:
物聯網模塊和處理器;
所述物聯網模塊,用于存儲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的物聯網標識;
所述處理器,用于為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采集的測井數據添加所述物聯網標識后,發送至所述核磁共振地面系統。
可選地,所述測井數據包括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的工作狀態參數和所述核磁共振井下探測系統采集的核磁共振數據。
可選地,所述核磁共振數據包括自旋回波串數據;
所述云端服務器,具體用于采用分布式計算處理,對所述自旋回波串數據進行多指數反演,獲得所述反演結果。
可選地,所述云端服務器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91011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