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微波技術檢測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837124.3 | 申請日: | 2018-07-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722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23 |
| 發明(設計)人: | 高麗;趙錦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高麗 |
| 主分類號: | G01N22/00 | 分類號: | G01N22/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蕪湖***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乙烯利 微波技術 催熟 檢測 食品衛生安全 微波加熱 有效判斷 測量 超標 | ||
一種利用微波技術檢測的方法,可以用來檢測催熟桃時使用的乙烯利的濃度,先用微波加熱桃樣品,測量同一桃不同部位的溫度,根據這些溫度差值的大小范圍,判斷該桃是否使用了濃度超過1000 ppm的乙烯利進行催熟。該項技術可以快速有效判斷桃是否經過了超標濃度的乙烯利的處理,在食品衛生安全方面發揮作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微波技術檢測的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微波在食品領域中的應用技術。
背景技術
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它能夠產生高頻電磁場,而介質材料中的分子在這樣的電磁場中會隨著其頻率的不斷變化而出現不同的趨向,分子之間的不同趨向會產生熱。利用微波可以加熱含有水的食物。
未成熟的桃采摘后,放置于倉庫中保存,上市銷售前常用乙烯利催熟。乙烯利,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加速成熟、脫落、衰老以及促進開花的生理效應。用來催熟時,將乙烯利溶液浸果或噴果,放于催熟房中待熟。乙烯利濃度參照催熟溫度、時間及用法等,通常浸果、噴果使用的濃度不宜超過1000 ppm。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標使用,對人體是有害的,如同食品添加劑一樣,可以使用不等于可以過量使用。
桃,果實近圓形,形狀如圖1所示,表面密被短柔毛,有明顯的腹縫(見圖1中的A)。在被噴灑乙烯利催熟液時,腹縫A處由于凹陷的特征,能容納更多的乙烯利溶液,因此,可以獲得更好的催熟效果,而其它的如圖1中C處的部分接觸的乙烯利溶液相對少,獲得的催熟效果也差些。這就形成了同一顆桃的不同部位在催熟過程中不同步的現象。具體說就是,腹縫凹陷的A部位相對于桃的其它部位具有更優先和更深的催熟效果。并且這種不同步的程度一般隨著所使用的乙烯利的濃度的增大而加劇。
市場上有的商家為了加快桃上市的速度,往往使用高濃度的催熟劑,例如使用未經稀釋或者稀釋不足量的乙烯利溶液處理催熟桃。這樣雖然可以起到快速催熟的效果(有時僅僅是表面看起來成熟了,因為當催熟條件控制不當,只會使表面顯得成熟,而內部依然生澀),但會造成乙烯利的大量殘留,殘留的超標濃度的乙烯利對人體是有害的。
判斷桃上是否殘留超標的乙烯利時可以采用多種檢測方法手段,但這些方法往往需要專業的儀器,普通消費者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專業設備,也不具備這些專業技能,無法直接有效進行判斷。本發明就是要提供一種普通消費者利用家用電器就可以檢測桃是否使用了超標乙烯利的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微波技術檢測的方法,利用該技術方法可以使普通消費者在家就可以檢測購買的桃在催熟過程中是否使用了濃度超過1000 ppm的乙烯利制劑。本發明利用桃的不同部位在催熟過程中成熟速度不同步的現象,結合微波加熱的方法,通過微波加熱后的同一根桃不同部位的溫度差值的大小范圍,判斷該桃是否使用了過濃的乙烯利。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取一顆新鮮完整的桃放入微波爐中,設置微波爐功率和處理時間后,啟動微波處理,處理完成后,取出桃,用紅外測溫儀測定桃兩個部位的溫度(這2個部位分別是腹縫的凹陷部位A,其它部位C,具體位置如圖1所示),分別記作TA和TC,如果TA-TC≥17℃,且TA≥39℃,則說明該桃經歷了濃度超過1000 ppm的乙烯利的處理,反之則說明該桃沒有經過乙烯利處理或者使用的乙烯利濃度沒有超過1000 ppm。
本發明的一種利用微波技術檢測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判斷桃是否經過了過濃的乙烯利的處理,在食品衛生安全方面可以有效發揮作用。
附圖說明
圖1 果蔬及測溫部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以下實施例僅僅是眾多實驗數據中的幾組,僅用于詳細解釋本發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高麗,未經高麗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83712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