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微型發光元件及顯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801693.2 | 申請日: | 2018-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73938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9 |
| 發明(設計)人: | 蔡百揚;陳飛宏;史詒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33/48 | 分類號: | H01L33/48;H01L33/62;H01L25/075;G09F9/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馬雯雯;臧建明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竹縣***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型 發光 元件 顯示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包括元件層、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元件層包括本體和配置于本體上的凸起結構。第一電極電性連接元件層。第二電極電性連接元件層。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及凸起結構設置于本體的同一側。凸起結構位于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的連線通過凸起結構。本體具有表面。凸起結構于表面具有第一高度。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的任一于表面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為H1,第二高度為H2,且0.8≤H1/H2≤1.2。一種具有多個微型發光元件的顯示裝置也被提出。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光元件及顯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光電技術的演進,傳統的白熾燈泡與螢光燈管已逐漸被新一代的固態光源例如是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所取代,其具有諸如壽命長、體積小、高抗震性、高光效率及低功率消耗等優點,因此已經廣泛在家用照明及各種設備中作為光源使用。除了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塊與家用照明燈具已廣泛采用發光二極管作為光源之外,近年來,發光二極管的應用領域已擴展至道路照明、大型戶外看板、交通號志燈、UV固化及相關領域。發光二極管已經成為發展兼具省電及環保功能的光源的主要項目之一。
而在LED領域中,發展出一種將原本發光二極管芯片的尺寸縮小許多,而被稱為微型發光二極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的新技術。相較于目前市面上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顯示器,微型發光二極管因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與較低的生產成本,有望成為下一代的顯示技術主流,也因此吸引許多廠商的積極投入。然而,發光二極管在微型化的同時,也縮短了兩電極接墊的間距,在轉移至電子裝置的接合過程中,分別連接兩電極接墊的導電焊材容易因溢流而發生短路,造成不良品發生的機率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微型發光元件,轉移成功率高。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生產良率高。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出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包括元件層、第一電極以及第二電極。元件層包括本體和配置于本體上的凸起結構。本體具有表面。第一電極電性連接元件層。第二電極電性連接元件層。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及凸起結構設置于本體的同一側。凸起結構位于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的連線通過凸起結構。凸起結構于表面具有第一高度。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的任一于表面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為H1,第二高度為H2,且0.8≤H1/H2≤1.2。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背板、第一接合墊以及第二接合墊以及如上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第一接合墊與第二接合墊設置于背板。微型發光元件的第一電極通過第一接合墊電性連接至背板。微型發光元件的第二電極通過第二接合墊電性連接至背板。第一接合墊與第二接合墊彼此分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的凸起結構的最大長度為L1。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的間距為S1,且0.8≤L1/S1≤1。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的元件層的最大長度為L2,且L1/L2≤0.8。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的第一高度小于第二高度,且(H2-H1)/H1≤0.2。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的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且(H1-H2)/H1≤0.2。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的元件層的厚度為H3,且0.01≤H1/H3≤0.9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的元件層具有相對的兩側緣,且兩側緣的間距為S2,凸起結構與兩側緣的任一的最短間距為S3,且0.01≤S3/S2≤0.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80169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