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工夫紅茶的加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701115.1 | 申請日: | 2018-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00711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18 |
| 發明(設計)人: | 張宗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峨縣平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F3/14 | 分類號: | A23F3/14;A23F3/06;A23F3/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譽威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蘭亞君 |
| 地址: | 547302 廣西壯族***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工夫紅茶 桂花 茶葉 加工 制備 發酵 清香 采摘 口味純正 色澤油潤 新鮮 揉捻 殺青 曬青 攤晾 萎凋 取出 下放 篩選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工夫紅茶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是以工夫紅茶為原料,以桂花為輔料,通過以下步驟制備得到:(1)采摘細嫩、勻凈、新鮮的茶葉,采摘新鮮的桂花;(2)曬青;(3)萎凋;(4)攤晾;(5)殺青;(6)揉捻;(7)發酵(8)干燥:將發酵后的茶葉再50?55℃下干燥1?2h,取出再室溫下放置5?10小時,再在溫度為40?45℃下干燥,干燥至含水量為6?7%,然后進行篩選,將桂花和茶葉進行分離,即可得到帶有桂花香味的工夫紅茶。本發明工夫紅茶的加工方法,制備得到的工夫紅茶,其色澤油潤、口味純正鮮爽,清香四溢,并帶有桂花的清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茶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工夫紅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為我國第二大茶類。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因其干茶沖泡后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
公開于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發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夫紅茶加工方法,從而克服工夫紅茶澀味重、色澤差的缺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工夫紅茶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是以工夫紅茶為原料,以桂花為輔料,通過以下步驟制備得到:
(1)采摘細嫩、勻凈、新鮮的茶葉,采摘新鮮的桂花;
(2)曬青:將桂花和茶葉均勻化合,然后置于竹篩上,置于弱陽光下曬青,曬至葉面柔軟,貼向篩面為宜;在陰天或陰雨天氣,將茶葉直接置于室內,用鼓風機吹15-30分鐘;
(3)萎凋,將鮮葉攤開,攤開厚度為8-15cm,吹冷風處理12-18小時,冷風溫度為1-5℃;
(4)攤晾,將茶葉攤晾15-20小時,攤晾的厚度為20-25cm;
(5)殺青,將攤晾后的工夫紅茶進行第一次殺青處理,溫度為150-160℃,殺青時間60-90s,將茶葉再進行第二次殺青,溫度為110-120℃,殺青時間30-60s;(6)揉捻,將殺青后的茶葉捻機中進行揉捻做型,初揉輕-重-輕交替揉捻,初揉時間為2-3min,初揉后再進行復揉作業,直至形成良好的條索,做型完成;
(7)發酵,將揉捻后的待發酵葉盛放在竹篩內,葉堆厚度控制在8-10cm,平鋪均勻,分層置于發酵架上,然后進行發酵,氣溫控制在38-45℃,葉溫保持在33-35℃,相對濕度控制在95%以上,保持充足的氧氣供給,發酵時間在6-7h,發酵后期降低發酵室溫度,控制在30-35℃,發酵適度,將發酵葉移出發酵室、散熱冷卻;
(8)干燥:將發酵后的茶葉再50-55℃下干燥1-2h,取出再室溫下放置5-10小時,再在溫度為40-45℃下干燥,干燥至含水量為6-7%,然后進行篩選,將桂花和茶葉進行分離,即可得到帶有桂花香味的工夫紅茶。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1)中采摘的要求為芽頭或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初展鮮葉。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工夫紅茶和桂花混合的質量比例為50-100:1。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2)晾青的厚度為7-10cm,在晾青過程中需要進行翻曬。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4)中攤晾的溫度控制為15-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峨縣平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未經天峨縣平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70111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