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高載流Bi-2223多芯超導帶材的制備方法在審
申請?zhí)枺?/td> | 201810362757.3 | 申請日: | 2018-04-20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976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28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國慶;李成山;張平祥;郝清濱;張勝楠;焦高峰;徐曉燕;鄭會玲;馬小波;金利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
主分類號: | H01B13/00 | 分類號: | H01B13/00;H01B12/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創(chuàng)知專利事務所 61213 | 代理人: | 譚文琰 |
地址: | 710016***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裝管復合體 多芯超導帶材 套管 載流 多芯帶材 多芯線材 前驅粉末 拉拔 裝管 制備 裝入 高溫熱處理 銀錳合金管 中心線重合 熱處理 超導帶材 載流性能 軋制 多芯 平輥 銀管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高載流Bi?2223多芯超導帶材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一、將Bi?2223粉末進行高溫熱處理得到裝管前驅粉末;二、將Bi?2212裝管前驅粉末裝入銀套管的空隙中得到第一裝管復合體;三、將第一裝管復合體拉拔后裝入銀錳合金管中得到第二裝管復合體;四、將第二裝管復合體拉拔后得到多芯線材,然后將多芯線材進行平輥軋制,得到多芯帶材;五、將多芯帶材進行熱處理,得到高載流的多芯Bi?2223超導帶材。該方法采用2~3個中心線重合的銀管疊套而成的銀套管作為粉末的包套管,通過增加單位體積內(nèi)的銀超界面面積,提高了Bi?2212多芯超導帶材的超導載流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超導材料制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載流Bi-2223多芯超導帶材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Bi2223(Bi2Sr2Ca2Cu3Ox)高溫超導體是高溫超導材料中最重要的分支,由于其容易加工及具有較高的載流性能,使其成為最具前途的高溫超導材料之一。目前粉末裝管法(PIT)和熔化法相結合的制備技術是制備高性能Bi系高溫超導線帶材的主流技術。該技術是將超導前驅粉末裝入銀管,通過拉拔、組裝制備成多芯復合體,再加工到設計的線帶材尺寸,然后進行熱處理即可得到超導的線帶材。
大量研究表明,Bi2223帶材超導態(tài)的電流大部分沿著銀超界面(金屬銀與超導粉末形成的界面)流通,究其原因是因為銀超界面處的超導相晶粒大、織構度高,并且晶粒連接性較好。為了獲得高載流的Bi2223帶材,需要提高提高銀超界面的晶粒連接性。目前改善Bi2223帶材內(nèi)部晶粒連接性最有效的辦法是高壓熱處理,而高壓熱處理設備非常昂貴,且技術含量很高。以日本住友為代表的廠商均采用高壓熱處理用以改善晶粒連接性,從而提高帶材的載流性能,而我國Bi2223帶材受困于此,其載流性能與住友相差較大。因此希望通過其他工藝優(yōu)化,比如導體結構優(yōu)化,適當提高帶材中的銀超界面,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Bi2223帶材的載流能力。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高載流Bi-2223多芯超導帶材的制備方法。該方法采用2~3個中心線重合的銀管疊套而成的銀套管作為粉末的包套管,通過增加單位體積內(nèi)的銀超界面面積,改善了熱處理后Bi-2223多芯超導帶材內(nèi)部的晶粒的連接性以及織構度,大幅提高了Bi-2223多芯超導帶材的超導載流性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載流Bi-2223多芯超導帶材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采用改進共沉淀法或者噴霧熱分解法制備的Bi-2223粉末進行高溫燒結,得到Bi-2223裝管前驅粉末;所述高溫燒結的溫度為810℃~824℃,時間為12h~32h;
步驟二、在充滿高純氧氣氣氛的手套箱中,采用振動臺振動裝管,將步驟一中得到的Bi-2223裝管前驅粉末裝入銀套管的空隙中,得到第一裝管復合體;所述高純氧氣的質量純度不小于99.99%;所述銀套管由2~3個中心線重合的銀管疊套而成;
步驟三、將步驟二中得到的第一裝管復合體進行第一拉拔,得到六方形線材,然后將六方形線材依次進行定尺、截斷、矯直和清洗,再將多根清洗后的六方形線材裝入銀錳合金管中,得到第二裝管復合體;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得到的第二裝管復合體進行第二拉拔和中間退火處理,得到多芯線材,然后將多芯線材進行平輥軋制,得到多芯帶材;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得到的多芯帶材進行熱處理,得到高載流的多芯Bi-2223超導帶材;所述多芯Bi-2223超導帶材在77K,自場條件下,臨界電流密度為1.8×104A/cm2~3.6×104A/cm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未經(jīng)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6275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