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具有抗炎活性的紅色食用真菌色素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361313.8 | 申請日: | 2018-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005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07 |
| 發明(設計)人: | 李國友;楊濤;吳林蔚;陳曉珍;方冬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7D217/04 | 分類號: | C07D217/04;A61P29/00;C12N1/14;C12P17/12;C12R1/80;A23L5/43 |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 地址: | 610042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活性 紅色 食用 真菌 色素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的具有抗炎活性,且安全無毒的天然真菌食用紅色素的制備方法以及青霉(Penicilliumsp.)CIB411,保藏編號為CGMCC No.14993。通過特定的青霉素菌株發酵得到紅色真菌色素,具體結構如式I所示。該紅色色素對多種炎癥具有抑制作用,同時能夠顯著改善食品的顏色,可作為功能性食用色素開發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天然食用色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抗炎活性的紅色食用真菌色素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早在公元前1500年,天然色素就開始應用到人類的食品之中。盡管19世紀晚期,合成色素一度取代了天然色素的統治地位,但隨著人們對合成色素潛在的慢毒性和致癌性等致命弱點的逐步認識,消費市場對無毒副作用的天然色素需求量越來越大。
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真菌來源的天然色素,尤其是Azaphilone類紅曲色素在傳統食品中廣泛應用,如制作紅米酒、紅豆腐乳、紅曲米等,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迄今為止,無任何因食用紅曲色素而出現的食品中毒事件,表明紅曲色素的安全可靠。Azaphilone色素是一類由真菌代謝產生的多聚乙酮次級代謝產物,由于具有大的共軛體系,呈現出多種顏色,如紅色、橙色、綠色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細胞毒性和抗炎活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抗炎活性的紅色食用真菌色素。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抗炎活性的紅色食用真菌色素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抗炎活性的紅色食用真菌色素,所述色素的化學名稱為2-((R)-7-乙酰氧基-5-氯-3-((S)1E,3E)-3,5-二甲基庚烷-1,3-二烯-1基)-7-甲基-6,8-二氧代-7,8-二氫異喹啉-2(6H)基)-4-甲基戊酸,分子式為C27H34ClNO6,命名為PenazaphiloneA,其結構式如式(1)所示:
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光譜性質如下:
紅色粉末,HR-ESI-MS:502.2018[M-H]-,1H-NMR(400MHz,CDCl3):δ7.92(1H,s,H-1),6.98(1H,s,H-4),6.87(1H,d,J=15.4Hz,H-10),6.15(1H,d,J=15.4Hz,H-9),5.66(1H,d,J=9.7Hz,H-12),4.84(1H,m,H-2′),2.45(1H,m,H-13),2.11(3H,s,H-20),2.10(1H,m,H-3′),1.91(1H,m,H-3′),1.82(3H,s,H-17),1.54(3H,s,H-18),1.51(1H,m,H-4′),1.30~1.40(2H,m,H-14),1.00(3H,d,J=6.6Hz,H-16),0.92(3H,d,J=6.6Hz,H-5′),0.88(3H,d,J=6.6Hz,H-6′),0.84(3H,t,J=7.4Hz,H-15);13C-NMR(100MHz,CDCl3):δ193.6(C-8),184.9(C-6),170.7(C-19),170.1(C-1′),150.1(C-4a),148.4(C-12),146.2(C-10),145.6(C-3),139.1(C-1),132.0(C-11),115.7(C-9),115.2(C-8a),112.9(C-4),102.8(C-5),84.8(C-7),61.9(C-2′),40.7(C-3′),35.2(C-13),30.2(C-14),24.9(C-4′),23.4(C-18),22.8(C-5′),21.7(C-6′),20.4(C-20),20.4(C-16),12.8(C-17),12.1(C-15).
本發明提供式(1)所述的色素在功能性食品制備中的應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6131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