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及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291705.1 | 申請日: | 2018-04-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3449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18 |
| 發明(設計)人: | 聶淑一;樹向君;薛理心;肖小勇;張丞;洪磊;段昭;陳瑜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B77/08 | 分類號: | F02B77/08;F01L1/46;F02F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遠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曉波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東***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定位孔 曲軸 扭轉減振器 鍵槽 發動機 前蓋 鎖止 上止點 下止點 正時 配合 加工 定位孔位置 固定工裝 鍵槽加工 對齊 維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及結構,該方法包括:預先在扭轉減振器上根據其與曲軸配合的鍵槽加工第一定位孔,并根據第一定位孔和鍵槽在發動機前蓋上加工與第一定位孔相互配合的第二定位孔;或者,預先在發動機前蓋上加工第二定位孔,并根據扭轉減振器的鍵槽及第二定位孔在扭轉減振器上加工第一定位孔;其中,鍵槽與曲軸配合方位對應于曲軸上止點或下止點,并鍵槽與曲軸配合方位處于曲軸上止點或下止點時,第一定位孔與第二定位孔位置對應;鎖止時,先旋轉扭轉減振器至第一定位孔與第二定位孔對齊的位置,再將固定工裝插入第一定位孔與第二定位孔以固定扭轉減振器與發動機前蓋。該方法簡單可靠,便于發動機售后維修,有效降低了維修工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售后維修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發動機的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及結構。
背景技術
正時系統是發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用是按照發動機各缸工裝過程的需求,定時控制發動機進、排氣門的開啟和關閉,以使發動機燃油混合氣或空氣及時進入氣缸、廢氣及時排出氣缸,對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有著顯著的影響。
在發動機售后維修過程中,有時候僅需對凸輪軸正時進行維修,而凸輪軸與曲軸相關聯,為確保對凸輪軸正時進行維修時,不影響曲軸正時,往往需要對曲軸正時進行鎖止定位,即需要精確固定曲軸在缸體上的起始位置,以免影響曲軸正時而增加維修工作量。
目前,在發動機售后正時維修過程中,對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利用工裝卡住啟動齒圈,此方法需要拆卸發動機,維修量大;
在機體上增加通孔,利用工裝固定曲軸,此方法無法實現曲軸的完全鎖止。
有鑒于此,如何設計一種簡便易實施,且能確保曲軸完全鎖止的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用于發動機售后正時維修,包括下述步驟:
預先在扭轉減振器上根據其與曲軸配合的鍵槽加工第一定位孔,并根據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鍵槽在發動機前蓋上加工與所述第一定位孔相互配合的第二定位孔;或者,預先在發動機前蓋上加工第二定位孔,并根據扭轉減振器與曲軸配合的鍵槽及第二定位孔在扭轉減振器上加工第一定位孔;其中,所述鍵槽與所述曲軸配合方位對應于曲軸上止點或曲軸下止點,并所述鍵槽與所述曲軸配合方位處于曲軸上止點或曲軸下止點時,所述第一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孔位置對應;
鎖止時,先旋轉所述扭轉減振器至所述第一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孔對齊的位置,再將固定工裝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固定所述扭轉減振器與所述發動機前蓋。
該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預先在與曲軸固接的扭轉減振器上開設有第一定位孔,并根據該第一定位孔和扭轉減振器的鍵槽在發動機前蓋上加工與第一定位孔相互配合的第二定位孔;并扭轉減振器的鍵槽與曲軸的配合方位對應于曲軸上止點或曲軸下止點,因發動機前蓋與扭轉減振器的鍵槽及扭轉減振器的轉動中心有確定的位置關系,所以基于第一定位孔和鍵槽的相對位置可以確定扭轉減振器的鍵槽對應于曲軸上止點或曲軸下止點時,與第一定位孔位置對應的第二定位孔的位置,從而使得當第一定位孔與第二定位孔對齊時,曲軸處于正時位置;定位孔的加工順序也可反過來;如此,在售后維修時,需要鎖止曲軸正時位置時,先旋轉扭轉減振器,使其上的第一定位孔與發動機前蓋的第二定位孔對齊,再通過固定工裝與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的配合限定發動機前蓋和曲軸的相對位置;該方法簡單可靠,便于發動機售后維修,能夠有效降低維修工時。
可選的,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一者為圓形孔,另一者為長圓孔或矩形孔,所述長圓孔或所述矩形孔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扭轉減振器的徑向。
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曲軸正時的鎖止方法,用于發動機售后正時維修,包括下述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9170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