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管道列車綜合監測控制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273354.1 | 申請日: | 2018-03-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078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可池;張昂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可池 |
| 主分類號: | B61B13/10 | 分類號: | B61B13/10;B61L27/0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學俊 |
| 地址: | 350506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潘渡鄉***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真空管道 車廂 綜合監測控制系統 列車 集中控制系統 管道真空 監測系統 匹配 高速行駛 監控中心 可靠運行 數據上傳 狀態監測 圓形狀 監測 掛置 管控 軌道 緩沖 均布 自動化 體內 保證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管道列車綜合監測控制系統,提供一管道列車裝置,所述管道列車裝置包括:截面呈圓形狀的真空管道和均布在真空管道體內的多個軌道,所述多個軌道上分別掛置有外車廂,所述外車廂內設有與其周側相互緩沖的內車廂;還提供一用于監測所述真空管道內真空程度的管道真空度監測系統;所述管道真空度監測系統與設置于監控中心處的集中控制系統無線匹配,將監測的數據上傳至該集中控制系統。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管道列車綜合監測控制系統,與設置于真空管道內可高速行駛車廂匹配,極大地提高了對車廂的管控以及狀態監測的自動化程度,保證了高速可靠運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管道列車綜合監測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地鐵是城市公共交通運輸的一種形式,對該詞有兩種理解:指在地下運行為主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即地下鐵道或地下鐵(美subway;英tube,underground)的簡稱;許多此類系統為了配合修筑的環境,并考量建造及營運成本,可能會在城市中心以外地區轉成地面或高架路段。指涵蓋了都會地區各種地下與地上的路權專有、高密度、高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Metro),中國臺灣則稱為捷運(Rapid transit),香港稱為“大運量通勤鐵路”(Mass Transit Railway)。除了上述的地下鐵以外,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也可以敷設于高架橋和地面。因此,地鐵是路權專有的,無平交,這也是地鐵區別于輕軌交通系統的根本性的標志。然而上述的地鐵無法在同一個軌道內運行多組列車,從而造成通行效率較低,同時還缺乏對應的高效準確且可保障運行的監測控制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管道列車綜合監測控制系統,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管道列車綜合監測控制系統,提供一管道列車裝置,所述管道列車裝置包括:截面呈圓形狀的真空管道和均布在真空管道體內的多個軌道,所述多個軌道上分別掛置有外車廂,所述外車廂內設有與其周側相互緩沖的內車廂;還提供一用于監測所述真空管道內真空程度的管道真空度監測系統;所述管道真空度監測系統與設置于監控中心處的集中控制系統無線匹配,將監測的數據上傳至該集中控制系統。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真空管道體內均勻設有四個軌道。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真空管道與外車廂之間通過磁力懸浮,所述外車廂與內車廂之間通過磁力懸浮。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用于監測所述真空管道與外車廂之間磁懸浮狀態的第一磁懸浮狀態監測系統,且該系統與所述集中控制系統無線匹配;還包括用于監測所述外車廂與內車廂之間磁懸浮狀態的第二磁懸浮狀態監測系統,且該系統與所述集中控制系統無線匹配。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真空管道上連接有支管,各支管構造與真空管道結構相同。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真空管道上位于停靠站位置設有閥門,所述閥門由若干個相同結構的葉片構成圓形狀,各葉片沿徑向伸縮運動。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葉片的葉片驅動系統,所述葉片驅動系統與所述集中控制系統無線匹配。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真空管道上設有抽真空管道和充氣管道。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還包括與所述抽真空管道匹配的抽真空系統以及與所述充氣管道匹配的充氣系統,且所述抽真空系統與所述充氣系統均與所述集中控制系統無線匹配。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內車廂內設置有車載綜合控制系統,包括:車載控制單元、溫度監測單元、氧氣濃度監測單元、氧氣供應設備、車廂位置監測單元、供電電源電源單元、無線通信單元以及車廂驅動系統;所述無線通信單元與所述集中控制系統無線匹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可池,未經張可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7335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