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鈀納米顆粒—活性炭復合材料及其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中的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229551.3 | 申請日: | 2018-03-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3027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08 |
| 發明(設計)人: | 鞏金龍;董浩;張雷;趙志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J23/44 | 分類號: | B01J23/44;B01J35/00;B01J37/04;B01J37/34;C25B1/00;C25B11/06 |
| 代理公司: | 天津創智天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秀奎 |
| 地址: | 300072***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二氧化碳 鈀納米顆粒 電催化 還原 活性炭復合材料 應用 晶種生長法 活性炭 材料復合 催化還原 電極材料 化石燃料 有效緩解 前驅體 制備 | ||
本發明公開鈀納米顆粒—活性炭復合材料及其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中的應用,通過晶種生長法,通過調節前驅體濃度的用量,獲得不同的鈀納米顆粒,再與活性炭進行材料復合,最后作為電極材料,在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中的應用。本發明制備的材料具有二氧化碳催化還原性能優越,具有一定工業價值,有效緩解當今化石燃料短缺,環境污染嚴重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二氧化碳電催化陰極產一氧化碳電極領域,更加具體地說,具體為一種高指數晶面鈀金屬在二氧化碳電催化中的用途。
背景技術
從工業革命到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對于煤、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越來越多,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能源危機,同時在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已經從19世紀的280ppm提高到了目前的385ppm,專家預計到210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將達到600ppm,二氧化碳的迅速增加,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海平面上升和土地荒漠化1,2。那么利用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來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有價值的能源,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3-5。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本身的化學穩定性,很難被活化,導致所用的Au6,7,Ag8,Cu9,目前的轉化效率不是很高。因此,尋找價格相對較低,同時活性高的金屬催化劑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金屬Pd具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電催化活性,收到廣泛關注,比如Bao課題組通過制備Pd的金屬顆粒10,發現當粒徑在3nm左右時,催化活性很高,但是受到粒徑影響很大,當粒徑大時,活性急劇下降,而小粒徑的鈀顆粒,在反應過程中,很容易發生團聚現象,穩定性差,很難保持長時間的使用。對于研究二氧化碳的電催化的影響,還是簡單停留在粒徑和形貌上,沒有從更深入的方面進入研究。通過合理設計催化劑,對于鈀金屬表面的有效調控,將大大提升催化劑CO2電催化活性,參考文獻如下:
1.Zhang,L.,Zhao,Z.J.,Gong,J.,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nd their Related ReactionMechanisms.Angew.Chem.Int.Ed.2017,56,11326-11353
2.Lu,Q.,Jiao,F.,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Electrocatalyst,reaction mechanism,and process engineering.Nano Energy 2016,29,439-456.
3.Chen,Y.,Li,C.W.,Kanan,M.W.,Aqueous CO2 reduction at very lowoverpotential on oxide-derived Au nanoparticles.J.Am.Chem.Soc.2012,134,19969-19972.
4.Huang,H.,Jia,H.,Liu,Z.,Gao,P.,Zhao,J.,Luo,Z.,Yang,J.,Zeng,J.,Understanding of Strain Effects in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UsingPd Nanostructures as an Ideal Platform.Angew.Chem.Int.Ed.2017,56,3594-3598.
5.Luc,W.,Collins,C.,Wang,S.,Xin,H.,He,K.,Kang,Y.,Jiao,F.,Ag-SnBimetallic Catalyst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for CO2Reduction.J.Am.Chem.Soc.2017,139,1885-189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大學,未經天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2955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