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液壓挺桿自動組裝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202419.3 | 申請日: | 2018-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814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2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堂普;黃新政;張志程;姚贊彬;杜義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21/00 | 分類號: | B23P2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陳衛;禹小明 |
| 地址: | 516057 廣東省惠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液壓挺桿 半成品組裝線 自動組裝設備 成品組裝 組裝 半成品組裝 自動化組裝 挺柱體 彈簧 卡合 卡圈 球塞 柱塞 半成品 維護 清潔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液壓挺桿自動組裝設備,包括半成品組裝線(1)、成品組裝線(2)和成品維護線(3);所述的半成品組裝線(1)用于將挺柱體、彈簧和柱塞組裝成半成品,所述的成品組裝線(2)用于將卡圈卡合在球塞上,然后將球塞與半成品組裝,所述的成品維護線(3)用于組裝完成的成品清潔后包裝。本發明用于液壓挺桿的自動化組裝。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自動化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液壓挺桿自動組裝設備。
背景技術
液壓挺桿是汽車發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零件本身不大,但是它影響著發動機的正常運行。液壓挺桿的現有生產模式為操作員與單工站輔助式機臺綜合生產,并通過輸送線流送至下一工站的流水線式生產方式。該模式可能存在如下的問題和缺陷:生產效率低,成本高,作業人員工作量大;操作員上料存在不一致性及缺料情況,導致廢品率高;對工人的熟練成度要求比較高,存在人為因素的不可判定因素,如產能、成品良率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張自動化完成液壓挺桿的設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液壓挺桿自動組裝設備,包括半成品組裝線、成品組裝線和成品維護線;所述的半成品組裝線用于將挺柱體、彈簧和柱塞組裝成半成品,所述的成品組裝線用于將卡圈卡合在球塞上,然后將球塞與半成品組裝,所述的成品維護線用于組裝完成的成品清潔后包裝。
進一步地,所述的半成品組裝線包括第一輸送機構和依次設置在第一輸送機構上的挺柱體上料機構、彈簧組裝機構、柱塞組裝機械手;所述的彈簧組裝機構包括振動盤、進料通道、切離塊、下壓彈簧針和治具,所述的進料通道連接振動盤和切離塊,所述的切離塊和下壓彈簧針并列設置,所述的治具滑動設置在下壓彈簧針和治具的下方。
進一步地,所述的挺柱體上料機構包括上料階梯、物料通道和上料機械手,所述的上料階梯和物料通道相連接,所述的上料機械手將物料通道上的物料轉移到第一輸送機構上。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輸送機構上挺柱體上料機構和彈簧組裝機構之間位置依次設置有挺柱體除塵機構、挺柱體孔檢測機構、挺柱體硬度檢測機構、挺柱體內徑檢測機構,所述的挺柱體除塵機構包括第一吹氣結構和吸塵結構;所述的挺柱體孔檢測機構包括第二吹氣結構和感應器;所述的挺柱體硬度檢測機構包括頂針和上下滑動設置的下壓測試機構;所述的挺柱體內徑檢測機構包括固定塊、測試桿和若干旋轉設置的夾具,所述的測試桿可升降設置在固定塊的上方,所述的夾具可轉動到固定塊上。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輸送機構上彈簧組裝機構和柱塞組裝機械手之間還設置有彈簧檢測機構,所述的彈簧檢測機構通過活動設置的探針檢測彈簧是否安裝到位。
進一步地,所述的成品組裝線包括第二輸送機構和第二輸送機構上依次設置的球塞上料機構、卡圈上料機構、預裝機構;所述的卡圈上料機構將卡圈上料到卡圈上料機構的卡圈治具上,所述的球塞上料機構將球塞上料并卡入卡圈治具的卡圈中;所述的預裝機構包括單軸抓取機構和預壓結構,所述的單軸抓取機構將球塞從卡圈治具中取出并裝入第二輸送機構輸送的半成品上,所述的預壓結構將球塞壓入半成品中。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輸送機構上預裝機構前段依次設置有半成品注油機構、沉降測試機構,所述的沉降測試機構包括支撐桿和壓桿,所述的壓桿可升降設置在支撐桿的上方。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輸送機構上預裝機構后段依次設置有發卡檢測機構、壓縮高度檢測機構、球塞壓緊機構、球塞孔檢測機構、發軟檢測機構和成品注油機構;所述的發卡檢測機構包括下部的頂針和上部活動設置的測試頭;所述的壓縮高度檢測機構包括下部的頂桿和上部活動設置的壓縮頭;所述的球塞壓緊機構用于成品上球塞的壓緊;所述的球塞孔檢測機構用于檢測球塞上的孔大小是否合格;所述的發軟檢測機構用于檢測成品的工作性能是否合格;所述的成品注油機構用于成品中注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未經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0241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軸承座與軋輥軸頸的裝配方法
- 下一篇:閥門協同配合組裝生產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