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123195.7 | 申請日: | 2018-0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75464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17 |
| 發明(設計)人: | 胡橋;李一青;王朝暉;周文;鄭騰飛;王斌;方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M10/00 | 分類號: | G01M10/00;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華 |
| 地址: | 71004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下 仿生 感知 海洋 裝備 實驗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能進行水下人工側線實驗、仿生機器魚航行實驗、光學探測實驗、洋流發電模擬洋流實驗。結構簡單,易于靈活組裝與拆卸。包括截面為O型加長亞克力水箱,側面垂直方向帶有毫米級刻度,底部帶有圓形刻度,內部可嵌套等形狀截面O型亞克力隔板,形成環形水槽;O型加長水箱內部可以組裝由變頻調速電機驅動的模擬洋流的螺旋槳;O型加長水箱正上方安裝多自由度桁架,其周圍布置XYZ軸攝像機設備。本發明以O型加長水箱及多自由度桁架為基礎,可添加各功能模塊,完成水下多功能實驗,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實現實驗環境的智能化管理,同時提高實驗材料與場地的利用率,節省研制費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下實驗裝置設計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對于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陸地資源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解決能源問題,人類開始更加注重海洋資源的開發,水下各種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海洋環境復雜,海洋資源的開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下作業設備的發展水平,水下作業設備在設計與研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就是進行模擬實驗,即通過實驗裝置模擬實際工作環境以檢驗與論證其在深海中的使用性能,開展海洋環境模擬實驗技術研究對于水下作業設備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用價值。因此,急需智能化程度高、人工操作少,便于攜帶與操作的綜合實驗裝置。同時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大力發展,各種民用或軍用海工工程研制裝備中,水下仿生探測、水下機器人航行和水下能源利用等實驗工作大量展開。為檢驗仿生機器魚和水下機器人的探測性能、航行性能,同時模擬洋流發電等洋流環境的水下實驗配套裝置也急需研制。目前各實驗設備和實驗裝置都是單獨研制的,這樣就不能充分利用實驗材料、實驗場地、實驗環境,重復投入建設較多。目前尚沒有出現一種模塊化多功能水下實驗裝置。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不足,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
一種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包括O型加長亞克力透明水箱,O型亞克力隔板,螺旋槳,多自由度桁架,攝像機,O型亞克力隔板與O型加長亞克力透明水箱底部接觸且處于正中央,螺旋槳通過相關支撐設備固定在O型加長亞克力透明水箱側面方向,多自由度桁架安裝在O型加長亞克力透明水箱上方,所述的桁架由絲杠與前后活動軸構成。攝像機安裝在三腳架上處在O型加長亞克力透明水箱周圍。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O型加長亞克力透明水箱通過膠結方式成型。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O型亞克力隔板與O型加長亞克力水箱截面形狀相同。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O型加長亞克力水箱側面垂直方向有毫米級刻度,底部有圓形刻度。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螺旋槳處于O型加長亞克力水箱與O型亞克力隔板的正中央。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多自由度桁架與O型加長亞克力水箱不固連,位于O型加長亞克力水箱的正上方。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O型加長亞克力水箱XYZ方向上均有攝像機。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Z方向視頻設備安裝在多自由度桁架的前后軸上。
本發明所述的水下仿生感知及海洋裝備實驗裝置,通過采用部件之間的靈活組合與拆卸,可以實現不同實驗環境的搭建,當O型加長水箱與O型隔板組合構成環形水槽可以模擬洋流實驗;當去掉O型隔板可以完成水下仿生魚實驗;本實驗裝置添加其他傳感器模塊,可以完成水下測線,光學檢測等實驗。本發明充分利用實驗材料與實驗場地,便于進行各種水下實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部分實驗裝置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2319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