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復合膜傳感器及其檢測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76439.0 | 申請日: | 2018-0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2613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29 |
| 發明(設計)人: | 段諾;沈默斐;王周平;吳世嘉;鄒穎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65 | 分類號: | G01N21/65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張素卿 |
| 地址: | 214122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復合 傳感器 及其 檢測 溶血 弧菌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適配體識別的AU?PDMS復合膜檢測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通過將特異性識別副溶血性弧菌適配體固定在納米金表面上并修飾拉曼信號分子作為信號探針,將特異性識別副溶血性弧菌固定在由電荷作用形成的APT?AU?PDMS復合膜上作為檢測基底,建立了一個“三明治”的夾心結構檢測傳感器。該方法對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檢測限可達到12cfu/mL,且可應用于蝦肉樣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適配體-納米金-PDMS復合膜傳感器檢測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
背景技術
副溶血性弧菌作為一種廣泛存在于蝦蟹、貝類等海產品以及海水和海底沉積物中的嗜鹽性細菌,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已超越沙門氏菌中毒事件。當人們誤食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物后會引發急性胃腸炎、腹瀉、敗血癥等,并對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由副溶血性弧菌引發的食源性疾病爆發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副溶血性弧菌廣泛分布于近海岸的海水、海水沉積物及魚、蝦、蟹、貝等水產品中,在我國的廣東、福建、山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各沿海城市及內陸地區,有大量水產品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報道,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報道也屢見不鮮。鑒于此我國制定了對水產制品、水產調味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數量的限量標準,為n=5,c=1,m=100cfu/g(mL),M=1000cfu/g(mL)。因此建立靈敏、快速、經濟的副溶血性弧菌檢測技術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常規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傳統的微生物檢驗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免疫學檢測方法等。傳統的檢測方法耗時長,操作繁瑣,花費昂貴,已無法滿足食品安全檢測快速、簡便、經濟的要求;分子生物學技術雖然能縮短檢驗時間,但前期需要提取細菌總DNA,檢測對象為目的DNA而不是菌體本身,檢測結果需進行數據轉換并且需要一定設備與成本;免疫學方法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易于觀察等優點,但抗體作為識別分子易受外界條件影響,穩定性低且價格昂貴。為了克服以上缺陷,迫切需要發展靈敏、特異、快速和經濟的檢測手段來監控副溶血性弧菌,以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
CN105352933A提供了一種基于適配體識別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檢測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該方法制備了一種銀包金的核殼基底采用夾心法進行拉曼光譜檢測致病菌,但是由于該體系為溶液,檢測受到許多條件的局限性,且需要離心等步驟操作繁瑣不利于快速檢測。
CN106093005A提供了一種基于溶菌酶拉曼光譜成像的潛指紋高清識別方法,該方法將指紋采集到基底上后采用夾心法進行拉曼光譜進行指紋成像,但是其基底要求過高,需要在指定溫度,濕度條件下進行孵育,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復合膜傳感器及其檢測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本方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操作方便、經濟實用,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復合膜傳感器,通過將特異性識別副溶血性弧菌適配體固定在納米金表面上并修飾拉曼信號分子作為信號探針,將特異性識別副溶血性弧菌固定在由電荷作用形成的APT-AU-PDMS復合膜上作為檢測基底,構建適配體-納米金-復合膜傳感器。
所述的復合膜傳感器具體制備方法為:
(1)將PDMS膜用piranha溶液常溫浸沒30-90s,再用APTES溶液70℃高溫處理后去離子水反復超聲處理三遍,隨后浸沒在的納米金溶液得到AU-PDMS膜;
(2)在37℃,150-200轉速的搖床條件下,將AU-PDMS膜浸沒在40nM的特異性識別副溶血性弧菌的適配體TE緩沖溶液中孵育12-48h,得到APT-AU-PDMS復合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7643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