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分離的編碼POC1B突變體的核酸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59414.X | 申請日: | 2018-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3018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19 |
| 發明(設計)人: | 金鑫;黃厚斌;陳蘭蘭;陳澤華;張譯心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
| 主分類號: | C12Q1/6883 | 分類號: | C12Q1/6883;C12N15/12;C07K14/47;C12N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趙天月 |
| 地址: | 572013 海南省三亞*** | 國省代碼: | 海南;4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分離 編碼 poc1b 突變體 核酸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基因突變體及其應用。具體地,本發明涉及檢測突變位點的試劑在制備篩選易患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生物樣品中的用途以及分離的編碼POC1B突變體核酸、分離的多肽、篩選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生物樣品的系統、用于篩選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生物樣品的試劑盒、構建體以及重組細胞。其中,所述突變位點包括c.710AG突變和c.1354CT突變中的至少一種。通過檢測該突變位點在生物樣品中是否存在,可以有效地檢測生物樣品是否易患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而且可以進一步作為檢測錐狀營養不良和錐體營養不良的早期診斷依據。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因突變體及其應用。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分離的編碼POC1B突變體的核酸及其應用,更具體地,涉及檢測突變位點的試劑在制備篩選與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相關的生物樣品中的用途,分離的編碼POC1B突變體的核酸、分離的多肽、篩選與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生物樣品的系統、用于篩選易患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生物樣品的試劑盒、構建體以及重組細胞。
背景技術
錐細胞營養不良(COD)和錐狀營養不良(cone-rod dytrophy,CORD)屬于黃斑營養不良,系遺傳型進行性視網膜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的廣泛變性。主要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及X染色體連鎖遺傳。COD是一種漸進的遺傳性圓錐病,相當數量的患有COD的個體會出現桿功能障礙,甚至導致全視網膜退化的CORD。CORD通常通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X連鎖遺傳傳播。迄今為止,在視網膜信息網絡(RetNet:https://sph.uth.edu/Retnet/home.htm,llast更新日期:2016年10月4日)上報道的33個基因中的突變與COD或CORD相關。COD或CORD中的錐形功能障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中心和外圍形式。具有初級周圍錐體的PCD(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peripheral cone dystrophy)損害為很少見的類型,目前為止僅有7例病例。但尚未發現對PCD損害負責的基因突變。由此,有關PCD癥的早期診斷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能夠有效篩選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生物樣品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是借助于外顯子測序聯合候選基因突變驗證的方法確定了與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相關的新突變,具體而言本發明是基于發明人的下列工作而完成的:
本發明收集到一個患有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女性的家系,通過測序技術,獲得樣本的變異數據。將其定位在POC1B基因上,然后通過與野生型的POC1B基因對比,確定了兩個錯義突變:c.710AG(p.H237R)和c.1354CT(p.R452X)。并驗證了以上兩個突變c.710AG(p.H237R)和c.1354CT(p.R452X)在所研究的家系所有成員中出現了表型-基因型共分離的現象,說明該變異很可能為本研究的致病變異。
發明人通過發現POC1B基因上的以上突變可導致錐細胞營養不良和錐狀營養不良,從而可以用于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的依據。通過以上突變位點,可以用作檢測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早期診斷,從而作為一種有效的預防或者檢測周圍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癥的手段,更好的服務于人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5941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