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80056916.0 | 申請日: | 2017-09-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1591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15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松下耕一朗;藤田恭義;富岡裕介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01P11/10 | 分類號: | F01P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11256 | 代理人: | 陳偉;王娟娟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鞍座式 車輛 內燃機 冷卻 結構 | ||
1.一種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該內燃機包括:在水冷式內燃機(3)的曲軸箱(30)中沿車輛寬度方向指向的曲軸(31);設置在所述曲軸(31)的端部的離心式冷卻風扇(7);設置成關于冷卻風的流動方向與所述冷卻風扇(7)的上游側成面對關系的散熱器(6);以及圍繞所述冷卻風扇(7)的護罩(8),所述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護罩(8)的外周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導風板(101)和第二導風板(102),使得所述第一導風板(101)和所述第二導風板(102)各自距所述冷卻風扇(7)的旋轉軸線(C)的徑向距離沿著所述冷卻風扇(7)的旋轉方向(R)增加,并且分別由所述第一導風板(101)和所述第二導風板(102)形成的空間(88,89)分別在所述徑向距離增加的那一側連續(xù)到排放口(80)以排出來自所述冷卻風扇(7)的排風;并且
所述護罩(8)的所述排放口(80)包括下側排放口(80a)、后側排放口(80b)和上側排放口(80c);
所述第一導風板(101)形成在所述護罩(8)的車輛前側,并且關于所述冷卻風扇(7)的旋轉方向(R),由所述第一導風板(101)形成的空間(88)在下游側連續(xù)到所述下側排放口(80a)和所述后側排放口(80b);
所述第二導風板(102)形成在所述護罩(8)的車輛后側,并且關于所述冷卻風扇(7)的旋轉方向(R),由所述第二導風板(102)形成的空間(89)在下游側連續(xù)到所述上側排放口(80c),
當后視觀察時所述后側排放口(80b)的至少一部分與設置在所述曲軸箱(30)上的油位計(38)重疊,并且所述第二導風板(102)設置在所述后側排放口(80b)的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導風板(101)和所述第二導風板(102)分別圍繞所述冷卻風扇(7)的所述旋轉軸線(C)處的中心,形成在等于或大于90度并且等于或小于180度的角度范圍(α1,α2)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其中:
所述下側排放口(80a)設置成朝向排氣管(45)排風;
所述后側排放口(80b)設置成朝向車輛后側排風;并且
所述上側排放口(80c)設置成將風排放到所述曲軸箱(30)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其中,在所述下側排放口(80a)與所述后側排放口(80b)之間形成有排放口分支部(103),使得所述排放口分支部(103)致使由所述第一導風板(101)引導的排風被分流至所述下側排放口(80a)和所述后側排放口(80b)并通過所述下側排放口(80a)和所述后側排放口(80b)排出。
5.一種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該內燃機包括:在水冷式內燃機(3)的曲軸箱(30)中沿車輛寬度方向指向的曲軸(31);設置在所述曲軸(31)的端部的離心式冷卻風扇(7);關于車輛寬度方向設置在所述冷卻風扇(7)的外側的散熱器(6);以及圍繞所述冷卻風扇(7)的護罩(8),該護罩(8)設有將來自所述冷卻風扇(7)的排風排出的排放口(80),所述鞍座式車輛用內燃機的冷卻結構的特征在于:
所述護罩(8)的所述排放口(80)包括設置成朝向排氣管(45)排風的下側排放口(80a);
其內具有催化劑(47)的催化劑殼體部(45a)設置在延伸至排氣消聲器(46)的排氣管(45)的中途,當側視觀察時所述催化劑殼體部(45a)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護罩(8)的下方;并且
所述催化劑殼體部(45a)設置在當仰視觀察時所述催化劑殼體部(45a)的至少一部分不與所述下側排放口(80a)重疊的位置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80056916.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