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超低速壓鑄的新型澆口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800670.7 | 申請日: | 2017-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629175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20 |
| 發明(設計)人: | 陶誠;陳曉東;匡中華;佘本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銘利達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7/22 | 分類號: | B22D17/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張春水;唐京橋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頭***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超低速 保溫腔 硅油 壓鑄 運料 本實用新型 新能源汽車 澆口結構 整個結構 澆口套 條板 鑄件 保溫介質 保溫效果 進料套管 進料通道 局部區域 模具本體 壓鑄工藝 軟管 出料口 加熱箱 氣密性 循環泵 運輸管 套管 出料 澆口 流痕 壓射 保溫 流動 制作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超低速壓鑄的新型澆口結構,包括模具本體、澆口套、進料通道、澆口、保溫腔、螺旋運料條板、進料套管、出料口、運輸管、出料套管、循環泵、運料軟管、加熱箱。本實用新型以硅油作為保溫介質對澆口套處進行保溫,避免在超低速壓鑄過程中因為壓射速度的降低,容易造成冷隔、流痕、澆不足等缺陷的現象出現,進一步完善利用超低速壓鑄工藝制作新能源汽車零件、鑄件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車零件、鑄件的氣密性,同時采用螺旋運料條板輔助硅油在保溫腔內部的流動,避免硅油分布不均導致保溫腔局部區域保溫效果差的情況出現,進一步完善整個結構,提升整個結構的可靠性。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超低速壓鑄輔助設備,具體是一種用于超低速壓鑄的新型澆口結構,屬于超低速壓鑄應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新能源汽車零件的氣密性決定著新能源汽車整體性能的好壞,傳統汽車零件多數采用熔煉液態進行高速高壓壓鑄成型,對于高的致密度及物性要求高的新能源汽車零件鑄件,氣孔問題不能徹底解決;良率低下;制造成本高,為了提高新能源汽車零件的氣密性,可采用超低速壓鑄的方式進行零件的制作。
然而在現有的超低速壓鑄工藝中,金屬液在壓室中停留時間過長,熱量損失較多,在高速充填階段,又因為相對較低的充填速度,金屬液在到達型腔時快速冷卻凝固,充型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冷隔、澆不足等缺陷。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用于超低速壓鑄的新型澆口結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用于超低速壓鑄的新型澆口結構。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用于超低速壓鑄的新型澆口結構,包括模具本體以及設置在模具本體上的澆口套,所述澆口套內設有澆口,所述澆口末端通過進料通道連通至模具本體內部的型腔;
所述模具本體內部開設有用于流通硅油的保溫腔,所述保溫腔設于所述澆口套和所述模具本體之間;所述保溫腔遠離所述澆口套的側壁上設置螺旋結構的螺旋運料條板;所述保溫腔頂端連接有進料套管,所述保溫腔底端連通有出料口;
所述模具本體內設有運輸管,所述運輸管的一端連接所述出料口,所述運輸管的另一端連接有出料套管;所述出料套管設于所述模具本體頂部一側;
所述進料套管和出料套管分別通過兩個運料軟管連接至一加熱箱的底側。
可選的,所述加熱箱內腔的底部豎直設置有隔離板;
所述隔離板與加熱箱內腔的頂部之間留有間隙,所述隔離板和所述間隙形成限流通道;所述加熱箱內腔的腔壁上均勻分布有若干個用于加熱的PTC加熱片。
可選的,各所述運料軟管上均連接有循環泵,兩個所述循環泵反向安裝。
可選的,從遠離進料通道的一側至靠近進料通道的一側,所述螺旋運料條板的厚度逐漸遞增,且所述螺旋運料條板的最大厚度小于保溫腔的寬度。
可選的,所述保溫腔和運輸管均和所述模具本體一體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以硅油作為保溫介質對澆口套處進行保溫,避免在超低速壓鑄過程中因為壓射速度的降低,容易造成冷隔、流痕、澆不足等缺陷的現象出現,進一步完善利用超低速壓鑄工藝制作新能源汽車零件、鑄件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車零件、鑄件的氣密性,同時采用螺旋運料條板輔助硅油在保溫腔內部的流動,使帶有高熱量的硅油均勻分布于保溫腔中,避免硅油分布不均導致保溫腔局部區域保溫效果差的情況出現,進一步完善整個結構,提升整個結構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銘利達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銘利達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80067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壓鑄模具
- 下一篇:一種壓鑄模具缸套精定位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