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微渦污水治理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667906.4 | 申請日: | 2017-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726792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14 |
| 發明(設計)人: | 翟立絨;楊耐;朱琳;張詩禹 | 申請(專利權)人: | 秦皇島同力達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52 | 分類號: | C02F1/52;C02F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趙俊宏 |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污水治理系統 給藥器 混藥器 微渦 噴灑 混合效果 開口向上 污水混合 不均勻 出液孔 管體壁 回落 污水 | ||
1.一種微渦污水治理系統,包括混藥器(2)和給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給藥器(3)與混藥器(2)上下相對設置,所述混藥器(2)和給藥器(3)的器壁上分別設置出液孔(102),至少位于下方的給藥器(3)的出液孔(102)的開口向上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污水治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藥器(2)和/或給藥器(3)呈曲線型,曲線在豎直面內和/或在水平面內延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污水治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藥器(2)和/或給藥器(3)的管體內設置翼片(103)。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渦污水治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片(103)為螺旋葉片,其一端與管體內壁連接,另一端為懸臂端,各翼片沿圓周方向同旋向設置和/或所述翼片由連接桿(105)和螺旋葉片(104)組成,所述螺旋葉片一端與連接桿連接,另一端為懸臂端,所述連接桿(105)沿管體(101)徑向設置,一端與管體內壁連接另一端向管體軸心方向延伸,各翼片(103)沿圓周方向同旋向設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污水治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渦污水治理系統還包括箱體(19)、溢流板(10)、無動力微渦絮凝裝置(4)、泥渣沉淀裝置(6)、斜管/斜板沉淀器(14)和泥漿沉淀裝置(18),所述溢流板(10)設置在箱體(19)內、將箱體分割成左、右兩個沉淀區,分別為第一沉淀區(5)和第二沉淀區(17),第一沉淀區(5)和第二沉淀區(17)通過溢流板(10)上方設置的溢流通道相連通,所述第一沉淀區(5)內設置分隔板(8),所述分隔板一(8)將第一沉淀區(5)的上部區域分割成左、右兩個區域,第一沉淀區(5)的右區域為上向流配水區(9),所述混藥器(2)、給藥器(3)、無動力微渦絮凝裝置(4)自上而下設置在第一沉淀區(5)的左區域內,所述混藥器(2)與污水進口(1)連接,無動力微渦絮凝裝置(4)的上口位置與給藥器(3)和混藥器(2)的出水口位置對應設置,無動力微渦絮凝裝置(4)的下口及上向流配水區(9)的下口分別與泥渣沉淀裝置(6)的上開口對應設置,泥渣沉淀裝置(6)的下端設置出渣口(7),所述出渣口(7)與排污管(24)連接;所述第二沉淀區設置分隔板二(12),所述分隔板二(12)將第二沉淀區(17)的上部分割成左、右兩個分區,第二沉淀區(17)的左、右兩個分區的下口連通,第二沉淀區(17)的左分區為下向流配水區(11),斜管/斜板沉淀器(14)設置在第二沉淀區(17)的右分區內,斜管/斜板沉淀器(14)的下表面和下向流配水區(11)的下口與泥漿沉淀裝置(18)的上開口對應設置,泥漿沉淀裝置(18)下端設置出泥口(20),所述出泥口(20)與排污管(24)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渦污水治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渣沉淀裝置(6)與泥漿沉淀裝置(18)的縱截面均為上邊大于下邊的梯形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秦皇島同力達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秦皇島同力達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667906.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