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二次鎖扣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978013.5 | 申請日: | 2017-08-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00981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13 |
| 發明(設計)人: | 寧振國;季鳳霞;陳冬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639 | 分類號: | H01R13/639;H01R13/631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閆方圓 |
| 地址: | 210046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二次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二次鎖扣結構,屬于高壓連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針對機械連接,比如插頭、插座兩者之間的卡接固定,所用的二次鎖扣結構,種類繁多,基本都是通過結構上的搭配完成二次鎖止功能。但是,現有的二次鎖扣結構,結構較復雜,制作成本較高,且不能實現在插頭、插座插合到位的情況下,再進行二次鎖扣,可靠性較差,如何克服上述問題,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的二次鎖扣結構,結構較復雜,制作成本較高,可靠性較差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鎖扣結構,使得二次鎖扣僅在連接器插頭與插座插合到位的情況下,才進行二次鎖止動作,且在實現在二次鎖扣后,主鎖扣的一次鎖扣無法提前打開,結構簡單且可靠性高,適用于插頭、插座的插合固定,結構簡單,容易實現,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二次鎖扣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鎖扣、二次鎖扣、限位凸臺、導向凸臺和主鎖止凸臺,
所述導向凸臺設置在插座殼體的插座插接通道內壁上,所述主鎖止凸臺設置在插座插接通道的內部,用于插座殼體、插頭殼體插合到位時卡接主鎖扣,實現一次鎖扣;
所述主鎖扣設置在插頭殼體上,所述限位凸臺設置在主鎖扣外側的插頭殼體上的插頭插接通道的內壁上,用于限制二次鎖扣的位置;
所述二次鎖扣設置在插頭插接通道內部,且可沿著插頭插接通道移動,在主鎖扣與主鎖止凸臺卡接到位時,二次鎖扣的兩個側邊在導向凸臺下壓向內側發生形變,避開限位凸臺,且所述導向凸臺陷入二次鎖扣上的第一凹槽內,所述限位凸臺陷入二次鎖扣上的第二凹槽內,實現二次鎖扣。
前述的一種二次鎖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鎖扣的截面為U字形結構,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設置在二次鎖扣的兩個側邊,且第一凹槽位于第二凹槽的前方。
前述的一種二次鎖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凸臺的高度大于限位凸臺的高度,所述導向凸臺的兩端部為圓角過渡,所述限位凸臺的前端部為圓角過渡,所述限位凸臺的后端部為限位端且為直角過渡。
前述的一種二次鎖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前端部為圓弧導角,后端部為直角導角,所述第二凹槽的前端部為圓弧導角。
前述的一種二次鎖扣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二次鎖扣后, 所述二次鎖扣的后端部位于主鎖扣的下方,抵住主鎖扣的后端部。
前述的一種二次鎖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鎖扣為片狀,且前端部向內收縮,形成便于插接的導向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鎖扣結構,使得二次鎖扣僅在連接器插頭與插座插合到位的情況下,才進行二次鎖止動作,且在實現在二次鎖扣后,主鎖扣的一次鎖扣無法提前打開,結構簡單且可靠性高,適用于插頭、插座的插合固定,結構簡單,容易實現,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鎖扣結構插頭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鎖扣結構插頭殼體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插頭殼體與插座殼體未插合到位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插頭殼體與插座殼體插合到位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的含義如下:
1:主鎖扣;101:導向部;2:二次鎖扣;201:第一凹槽;202:第二凹槽;3:限位凸臺;4:導向凸臺;5:主鎖止凸臺;6:插座插接通道;7:插頭插接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二次鎖扣結構,包括主鎖扣1、二次鎖扣2、限位凸臺3、導向凸臺4和主鎖止凸臺5,
所述導向凸臺4設置在插座殼體的插座插接通道6內壁上,所述主鎖止凸臺5設置在插座插接通道6的內部,用于插座殼體、插頭殼體插合到位時卡接主鎖扣1,實現一次鎖扣;
所述主鎖扣1設置在插頭殼體上,所述限位凸臺3設置在主鎖扣1外側的插頭殼體上的插頭插接通道7的內壁上,用于限制二次鎖扣2的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經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97801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