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的車載設備檢測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940151.4 | 申請日: | 2017-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20537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23 |
| 發明(設計)人: | 吳文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文軍 |
| 主分類號: | G01R31/00 | 分類號: | 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1400 江蘇省揚***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車載 設備 檢測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汽車的車載設備檢測裝置,屬于車載設備檢測裝置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維修和調試車輛需要用筆記本電腦通過線束連接到車輛的診斷口,由于廠家 和車型的不同,車輛診斷口的插接件型號往往不同,同時不同的工程師對插接件的針腳定 義也會不同,導致調試工程師需要帶多個插接件并要了解不同插接件的針腳定義,同時線 束的長度也限制了工程師的工作范圍。
現有技術公開了申請號為:201520954185.X的一種汽車的車載設備檢測裝置,所述車載設備為動力電池組、電機控制器、空調和緊急制動開關,包括充電機、直流降壓器、第一繼電器、第二繼電器、第三繼電器、微處理器、第一藍牙芯片、第二藍牙芯片、中央處理器、顯示器、存儲器和工作開關,現有技術人們在對車載設備進行檢測的時候沒有先對其進行測壓,當車載設備的電壓電流過大時會燒壞檢測的設備,延遲檢測的時間并且擴大了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的車載設備檢測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人們在對車載設備進行檢測的時候沒有先對其進行測壓,當車載設備的電壓電流過大時會燒壞檢測的設備,延遲檢測的時間并且擴大了成本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的車載設備檢測裝置,其結構包括數碼顯示屏、輸出電壓顯示屏、檢測箱體、移動把手、散熱網、支撐柱腳、電源接入口、保護架、電壓調節旋鈕、負極輸出口、過壓檢測器、正極輸入口、設定旋鈕、調零旋鈕、開關按鈕,所述保護架設有四個并且通過鉚釘固定在檢測箱體左右兩側的上下方,所述散熱網釘連接于檢測箱體右側的表面,所述電源接入口穿過檢測箱體右側表面的左下角,所述支撐柱腳設有四根并且垂直焊接在檢測箱體下方的四個角,所述數碼顯示屏安設在檢測箱體表面的左上角,所述輸出電壓顯示屏膠連接于數碼顯示屏右側并且與電壓調節旋鈕電連接,所述開關按鈕安裝在數碼顯示屏下方,所述調零旋鈕水平固定在開關按鈕右側,所述設定旋鈕并列連接于調零旋鈕右側,所述過壓檢測器釘連接于檢測箱體表面的下方,所述正極輸入口黏合在過壓檢測器的左上角,所述負極輸出口黏合在過壓檢測器的右上角,所述正極輸入口與負極輸出口互相對稱,所述電壓調節旋鈕膠連接于檢測箱體表面的右端并安設在移動把手的左側,所述過壓檢測器設有顯示屏幕、外表殼、電流傳感器、通過按鈕,所述外表殼與檢測箱體表面膠連接,所述電流傳感器安設在外表殼右表面并且通過外表殼與正極輸入口、負極輸出口電連接,所述顯示屏幕嵌在外表殼表面的中心,所述通過按鈕水平固定在外表殼表面的右下角。
進一步地,所述散熱網表面設有2個以上的散熱小孔。
進一步地,所述設定旋鈕、調零旋鈕處在同一個水平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輸出電壓顯示屏安設有2個調節按鈕。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把手膠連接于檢測箱體表面的左右兩端。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把手使人們便于移動設備,不用直接碰觸到設備,防止觸電。
進一步地,所述散熱網能快速將設備工作時產生的高溫排出,使設備內部零件的壽命更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過設有的過壓檢測器,能在車載設備接入設備前先進行電流的檢測,當數值符合檢測設備的檢測范圍才將線路接入,更好的保護檢測裝置不被燒壞,在檢測裝置不符合檢測時及時更換裝置,減短檢測的時間,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的車載設備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過壓檢測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碼顯示屏-1、輸出電壓顯示屏-2、檢測箱體-3、移動把手-4、散熱網-5、支撐柱腳-6、電源接入口-7、保護架-8、電壓調節旋鈕-9、負極輸出口-10、過壓檢測器-11、正極輸入口-12、設定旋鈕-13、調零旋鈕-14、開關按鈕-15、顯示屏幕-1101、外表殼-1102、電流傳感器-1103、通過按鈕-1104。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文軍,未經吳文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94015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