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車身結構和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784174.0 | 申請日: | 2017-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84126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9 |
| 發明(設計)人: | 梁茂燕;盧淑珍;李文才;梅雪松;崔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1/15 | 分類號: | B62D21/15;B62D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創嘉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447 | 代理人: | 陳慶超,桑傳標 |
| 地址: | 518118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身 結構 車輛 | ||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車身結構和具有該車身結構的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家用乘用車在全球市場的普及,石化能源短缺及燃燒帶來的環保問題越來越嚴重,各國都在積極開發新能源汽車。而電動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方向正在成為未來的趨勢。電動汽車的設計除了要滿足傳統的設計,還需要考慮設計較高的續航里程,以滿足與傳統燃油車的競爭力,為了提升續航距離,電動汽車需要配備更加多的蓄能電池,這樣相比同樣規格的燃油車,電動汽車要大幅度地增加整車重量,這就導致在同樣試驗條件下,車輛的碰撞初期整車動能的增加,也就說,電動汽車的車身結構需要能夠承擔更大的力和吸收更多的運動能量來提升安全性。
傳統燃油車輛中,為了提升車輛的碰撞安全性能,車身前部結構具有塑性壓潰和折彎變形的特性,以能夠通過其結構變形吸收碰撞能量,減緩碰撞對車身后部結構和乘員的沖擊。然而,在電動汽車中,由于需要在車輛前部布置用于安裝相關元件的電動車專有支架,改變車輛前部的強度分布,導致有效壓潰空間減小,因此設計一種既能滿足蓄能電池布置又能滿足車輛安全的新型車身結構技術勢在必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身結構和具有該車身結構的車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提供一種車身結構,包括前縱梁和前艙支架,所述前縱梁包括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的左前縱梁和右前縱梁,所述前艙支架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在所述左前縱梁和所述右前縱梁之間,所述連接結構沿所述車身結構的前后方向依次間隔布置有多個,所述前縱梁上形成有第一弱化區,所述第一弱化區設置在沿所述前后方向相鄰的兩個所述連接結構之間,并且與該第一弱化區相鄰的前后兩個所述連接結構中的至少一者的強度小于該第一弱化區的強度。
可選地,所述前艙支架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間隔布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該兩個支架之間還連接有第三支架,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安裝所述第一支架兩端的第一連接結構和安裝所述第二支架兩端的第二連接結構。
可選地,所述前艙支架上布置有電控件安裝區。
可選地,所述前縱梁對應所述連接結構的位置的強度高于所述第一弱化區的強度。
可選地,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前艙支架和所述前縱梁上的緊固孔以及穿過所述緊固孔以固定所述前艙支架和所述前縱梁的緊固件,所述緊固件和所述緊固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強度小于所述第一弱化區的強度。
可選地,所述緊固件為螺栓,所述螺栓的外周壁上開設有位于所述前艙支架和對應的所述前縱梁之間的減弱槽。
可選地,所述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前縱梁上的安裝板,所述安裝板沿前后方向呈幾字型結構,該安裝板的前后兩端沿所述前后方向間隔固定于所述前縱梁的頂部,所述連接結構還包括固定在所述前艙支架端部的連接板,該連接板搭在所述幾字型結構的頂壁上,并且所述緊固孔包括設置在所述幾字型結構的頂壁上的第一緊固孔,以及設置在所述連接板上且與所述第一緊固孔彼此對齊的第二緊固孔,所述緊固件穿過所述第一緊固孔和所述第二緊固孔以固定所述前艙支架和所述前縱梁。
可選地,所述第一緊固孔和第二緊固孔分別為位于所述前艙支架前后兩側的兩個且一一對應,所述前艙支架的前后兩個分別設置有覆蓋在所述第二緊固孔上的限位座,所述緊固件嵌入所述限位座中并依次插入所述第二緊固孔和第一緊固孔,并且,所述限位座的頂壁與所述前艙支架的頂壁平齊。
可選地,所述緊固孔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長條孔,所述長條孔的內壁上形成有卡止所述緊固件沿所述長條孔移動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強度小于所述第一弱化區的強度。
可選地,所述前縱梁上設置有前副車架前安裝座,多個所述連接結構中最前方的連接結構位于所述前副車架前安裝座的正上方。
可選地,所述前縱梁上形成有位于多個連接結構前方的第二弱化區,所述第二弱化區的強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弱化區的強度。
可選地,所述第二弱化區上覆蓋有前封板,該前封板和所述前縱梁形成封閉結構,所述前封板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二弱化區對應且能夠同時潰縮的弱化區。
可選地,所述前縱梁上還形成有位于所述多個連接結構后方的加強區,所述加強區包括貼合于所述前縱梁輪廓設置的加強板。
可選地,所述加強板包括從所述前縱梁對應于最后的所述連接結構的位置向后延伸的第一加強板和與所述第一加強板間隔設置且從所述前縱梁后端向前延伸的第二加強板。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公開還提供一種車輛,所述車輛包括本公開提供的車身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78417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