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抓取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367045.1 | 申請日: | 2017-04-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90070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01 |
| 發明(設計)人: | 孫超;孫慧平;蔡琛輝;潘柯宇;陳美佳;李希航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波工程學院 |
| 主分類號: | B25J5/00 | 分類號: | B25J5/00;B25J11/00;A01D1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5211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抓取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植物挖掘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抓取機構。
背景技術
中國是世界竹產業大國,有著悠久的竹子培育歷史,得天獨厚的竹林資源。春筍不僅對竹子的生長有著重大的意義,自身也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由于蟲害、干旱、寒冷和土地營養不足等原因,竹林出筍期常有大量不能生長成竹的‘退筍’,若不將這類竹筍及時挖走會大量消耗土壤養分,不利于留養竹筍的生長。另外,為提高新竹成竹質量,增加經濟收益,也需要進行疏筍。因此,不論是為了培育優質竹林,還是提高鮮食竹筍的品質,均急需開發更新的竹筍采集技術和裝備。
每當竹筍破土而出,大量集中上市的時節,需要山區農民及時采收,才能有相應的收益。當前,大部分青壯年遠離山區外出務工,而輕便、成熟的挖筍機械尚未出現。在竹筍出產的繁忙季節,留守的山區老人、少年和婦女一般只能使用鋤頭、鐮刀等傳統工具采挖竹筍,這種方式費時費力,采集的效率低下,直接用手去抓取竹筍,很容易被刺傷。上述問題,亟待解決。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抓取機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抓取機構,設置于一可移動底盤上,在所述可移動底盤上設置有轉盤,所述轉盤上垂直設置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上設置有杠桿機構,所述杠桿機構包括一定桿,所述定桿上依次設置有用于抓取竹筍的抓取機構,所述抓取機構包括三組呈半圓形的夾爪,其中一組所述夾爪后端設置有相互嚙合的齒輪盤,所述齒輪盤受一舵機控制,通過舵機控制齒輪盤來使得夾爪收縮或張開,進而實現對竹筍進行抓取或釋放。
為了取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的技術改進還包括,所述支撐桿和所述定桿之間設置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上設置有第一直流電機,所述第一直流電機的前端設置連接桿,所述定桿上設置有套筒,所述連接桿與所述套筒連接在一起,通過第一直流電機的旋轉來實現定桿靠近支撐桿或偏離支撐桿運動。
為了取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的技術改進還包括,所述可移動底盤為履帶式行走底盤。這樣設置,可以適用于多種復雜地形和環境。
為了取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的技術改進還包括,所述轉盤下方設置有第三旋轉電機,通過第三旋轉電機的轉動實現轉盤的360度旋轉。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舵機控制齒輪盤來使得夾爪收縮或張開,進而實現對竹筍進行抓取或釋放,抓取機構的穩定抓取,具有良好的人機關系,自動化程度高且易控制操作,大大提高了采筍效率,市場潛力和經濟前景巨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見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抓取機構的一種具體實施例。一種一種抓取機構,包括可移動底盤1,在所述可移動底盤1上設置有轉盤10,所述轉盤10上垂直設置有支撐桿2,所述支撐桿2上設置有杠桿機構,所述杠桿機構包括一定桿4,所述定桿4上依次設置有用于抓取竹筍的抓取機構6和用于切割竹筍的切割機構7;還包括一用于收納竹筍的收集機構。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杠桿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撐桿2上端的第一U型塊21,所述第一U型塊21內旋轉設置有第一固定塊22,所述第一固定塊22上設置有通孔220,一橫桿3穿過所述通孔220,所述橫桿3還貫穿于一第二固定塊23,所述第二固定塊23配合設置有第二U型塊24,所述定桿4設置于所述第二U型塊24的下端,所述定桿4貫穿于一固定板5。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轉盤10上平行設置有兩個繞線盤11,分別設置于所述支撐桿2兩側,其中一繞線盤1受第一旋轉電機110驅動,所述支撐桿2的兩側邊對稱設置有線槽20,所述第一固定塊22的下部設置有繞線槽221,纏繞在所述繞線盤11上的線222穿過所述繞線槽221和所述線槽20,通過所述繞線盤11調節線222的長度來實現所述橫桿3和定桿4的上下移動。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撐桿2和所述定桿4之間設置有固定桿25,所述固定桿25上設置有第一直流電機250,所述第一直流電機250的前端設置連接桿251,所述定桿4上設置有第一套筒40,所述連接桿251與所述第一套筒40連接在一起,通過第一直流電機250的旋轉來實現定桿4靠近支撐桿2或偏離支撐桿2運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波工程學院,未經寧波工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3670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